"Habit."──《六呎風雲》全劇最後一集
Brenda回應David的問題
金銀銅,誰最失落?
金、銀、銅獎得主,你猜誰最失落?
如題。
考到第一名、第二名與第三名的同學當中,誰最失落?
考到第二名的同學。
進進出出台前台後超過10年,這是我得出的結論。每次頒獎的時候,我總不期然產生這種感覺。每次看到競賽項目時,我又不禁想起這句話:銀獎得主最失落。
這是一個很簡單的道理,試以複雜的方法解說之:心理學實驗。
科學引證
1995年,美國CornellUniversity作了以下心理研究,嘗試分析銀獎與銅獎給人的快樂指數,以及為甚麼失落或快樂。他們找來20位大學生,請他們收看1992年於巴塞隆拿舉行的奧運會錄影帶,叫他們替運動員得獎時的情緒評分──這批學生都是對體育沒有興趣的人,對錄影帶中的運動員也不熟識,這可避免他們的預設情緒影響實驗結果。
評分機制1到10,1是最失落,10是最快樂。結果,他們評定銅獎得主的快樂指數為7.1,而銀獎得主呢?竟只得4.8。最有趣的是,各學生對於其他學生的評分也大致認同。
測試第二步:他們請另一批學生收看運動員得獎後接受訪問的錄影帶,請他們評定受訪者當時的情緒是「至少我得到了甚麼」,抑或是「我差不多就可以得到甚麼」,結果,銅獎得主被評為「至少我得到銅獎」,銀獎得主則被評為「我差不多就可以得到金獎」。
測驗最後一步,研究人員跑到真實的比賽場地(EmpireStateGames)直接跟115位銀獎及銅獎得主對話,觀察他們偏向在想甚麼事情,結果是一模一樣。
銅獎得主偏向想着「至少我得到銅獎,至少我可以參與,至少我入圍」。銀獎得主的思想焦點則是「我差不多就可以得到金獎」。
再形容得貼切一點就是:銅獎得主認為自己贏了,銀獎得主認為自己輸了。
比賽的魔力
在現實生活,得獎感受當然會受個別的經歷影響,但這小實驗提供了一個很好的看法:在社會中互相比較(socialcomparison)的壓力下,人的快樂變得非常複雜,環境影響一個人的看法,看法影響一個人的心情;你每個月收入20,000元,這是否代表你快樂?這視乎坐在你身旁的舊同學的收入是10,000元還是100,000元。
我一直覺得,比賽就是比賽,就是要在乎成績才好玩,就像玩啤牌,就是要在乎結果才好玩,我不相信那些說自己完全不在乎賽果的人;比賽的魔力是甚麼?就是無論你多看不起那主辦大會,你還是會在乎成績!這就是比賽的神奇之處。我曾經問過一位唱片公司的工作人員:如果有一個機構每年都亂發獎項,你愛拿多少個獎就拿多少,你們是否依然會非常在乎旗下藝人拿多少個獎?他答得很好:「當然在乎!如果他們的獎可以亂發,那麼為何不發多幾個獎給我們?為甚麼不讓我們比起他人再拿多幾個獎?」哈,答得真妙。有這種想法,很適合當經理人。
一句很適合金融海嘯時聽的話
職業想法歸職業想法,做人卻不是這樣子的。美劇《六呎風雲》中有兩句對白寫得很精警:一直想當律師的David不明白自己為何要努力捍衞自己的殯儀工作,他問「為甚麼我總是為一些我們不想要的東西拼搏?」在他面前的Brenda只回答了一個名詞:「習慣」。
我想說的是,有些人老是持着一種銀獎心情看世界和自己:我差不多就可以得到甚麼了,只差一點點我就成功了,為甚麼我要輸給別人?相反,抱持銅獎心情做人的:其實我也不錯,真的好幸運哦,幸好不是太差。現在你想想自己是那一種人。不要跟我說「如果一直抱着銅獎心情的話,人就不會成功」,因為有太多抱着銀獎mentality(心智)的人,人很不快樂,卻不見得太成功。是否成功不是依靠與別人比較,而是與自己比較。是否快樂則關乎你是否真心想得到那東西,因為如果你原本就不是想要,就算你得到金獎,也只會快樂兩天。問題是你是否真心想得到那件東西,抑或是因為別人得到了,所以你很不滿。
用「我至少xxx」的想法,做個銅獎得主,尤其在這個時勢。
上文提到的心理學實驗原文:
http://www.psych.cornell.edu/sec/pubPeople/tdg1/Medvec.Madey.Gilo.pdf
《核突褲人》連載第六十一回:
核突褲人卓韻芝看了langoliers就用布嘗試綑綁着自己。
(It'shalfpastnow.)
撰文:卓韻芝
電郵:mailto:[email protected]
本欄逢周六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