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海寧神交奇斯洛夫斯基 無休止

黎海寧神交奇斯洛夫斯基 無休止

被譽為最厲害的華人編舞家,一個飛躍香港現代舞壇廿多年的名字,黎海寧,她的新作《永無休止》為城市當代舞蹈團三十周年舞季打頭陣,同時獻給已故波蘭電影大師奇斯洛夫斯基。

記者:趙志雄
攝影:陳盛臣(訪問)

黎小田話睇唔明

黎海寧(Helen)自小與藝術結緣,父親黎草田和母親楊莉君是知名作曲家和作家,亦是忠實舞迷,她和兄長黎小田遺傳了家族的創作細胞,在現代舞壇和流行曲樂壇獨當一面。自小學習芭蕾舞的她,卻熱愛現代舞,79年加入城市當代舞蹈團,之後曾任藝術總監,並任駐團編舞至今,作品有《九歌》、《畸人說夢》和《PlazaX與異變街道》等。Helen表示:「我覺得現代舞空間大很多,自由度大很多,芭蕾舞有一定格式,要符合才好睇,但我都是喜歡無格式。」雖然兄長都是作曲家,但Helen只和兄長合作過一次:「有大show像《九歌》我才叫他看,因為他經常說睇唔明。」Helen是舞壇大姐大,然而,在練舞室內這位編舞大師悠閒地坐在一角看着舞蹈員排練,記者最初還察覺不到她呢!在兩小時的採訪過程中,她看畢了五、六對舞蹈員的排練,從來不示範舞蹈的她只是跟舞蹈員聊了幾句,談笑間舞蹈員便已領會其意,間中她會出外去抽抽煙,然後回來呼喚舞蹈員在她面前再跳一次,氣定神閒舞指天下。

■編舞家談及奇氏電影卻又像個小影迷。

時間流動無故事

新作品《永無休止》是城市當代舞蹈團(CCDC)三十周年舞季的開幕節目,《永》的英文名是NoEnd,跟奇斯洛夫斯基的同名電影《NoEnd》(中譯《無休無止》)有甚麼關係?「哈哈.....其實是無關係的,剛好他有齣電影叫《NoEnd》,因為這個名好,抽象少少,『我入面做咩都得!』,加上我想表達時間不停流動、永無休止的感覺,就用了這個名。《永》在結構上不會分段,亦無故事敍述,舞蹈員不停地跳,永無休止,表達時間飄忽的感覺。」奇氏電影都圍繞死亡和生命無常等主題,Helen表示《永》也想帶出這些議題,但故事上會否改編自奇氏電影?「故事上不會,我創作《永》的靈感是受到Kieslowski的啓發,和我對他的感覺,我並不想觀眾去找《永》裏面有甚麼橋段和服裝造型來自他的電影。」

■黎海寧氣定神閒地看着舞蹈員綵排,很大師風範。

■兩位舞者的身軀猶如一體化。

奇氏的旁觀者角色

「《永》用的音樂和Kieslowski有較大關係,用了他的御用作曲家ZbigniewPreisner紀念他寫的《安魂曲》(不是莫札特那首),《永》裏面部份的舞蹈都是跟着這首曲而編。」那麼舞台設計上會否用燈光營造奇氏電影的褐色效果?「我和佈景設計的曾文通說過,舞台的tone會有裂開的感覺,參考了Kieslowski《十誡》的第一誡,電影裏面有個小孩跌落裂開的冰湖死了,所以舞台會有很多碎片,我想觀眾見到舞台聯想到冰裂、樓塌、玻璃碎裂的感覺。」既然沒有故事,那麼有沒有角色呢?Helen表示:「每個舞蹈員身上會加入一些特色,有些來自我的生活經驗,有些來自Kieslowski的電影。」被問到如何用現代舞去表現那些靈感來自奇氏的角色?她說:「例如《十誡》每一誡裏面都有旁觀者的角色會冷眼旁觀其他人的喜怒哀樂,我可能會在《永》編排一個舞蹈員經常在其他舞蹈員側邊單獨跳,但不會接觸到其他人,重要的場面這個旁觀者都會在場。又好似電影《BlindChance》(盲打誤撞)中有三個結局,講有個人追火車追到和追不到的下場,我在《永》中可能會編排一個舞蹈員用跑這個movement來表達這個特色。」

以舞蹈再創造

以往Helen的創作靈感都來自文學、音樂,《永》是她第一次從電影中得到靈感,她更希望《永》可以做到與奇斯洛夫斯基神交的效果:「我十幾歲時已是電影狂,去電影節會一日看四、五部戲,其實有好幾個導演我都喜歡,例如俄羅斯的塔可夫斯基(AndreiTarkovsky),選擇Kieslowski是他的戲很人性化,我對他的電影所探討的死亡、生命無常、人的偶遇等等問題很感興趣,所以《永》都會去探討這些問題。」現代舞和電影是不同的藝術語言,如何從舞蹈中探討這些主題呢?Helen認真地說:「這件事其實挺難,怎樣先可以用跳舞去找尋道德和人生哲學問題呢?我仍然在嘗試。」
很多觀眾都覺得奇氏電影風格是充滿悲觀主義,用色深沉灰暗,主題圍繞死亡,對此,剛才一臉認真的Helen忽然像個小影迷,雀躍地說:「他前期的電影例如《十誡》,是比較悲觀沉重,又接觸政治議題,但是後期的電影例如《紅》和《兩生花》用色都不是純粹灰暗,角色都多了希望,講出『人係有希望嘅』。他的電影其實不單止有沉重的話題,還探討很多神秘的東西,例如人生的巧合,在現實上還有另外一種層次,我覺得他經常想探討有沒有神的存在。」那麼她最喜歡那一齣呢?她想了一下,笑說:「《兩生花》、《藍白紅三部曲》我都喜歡,《十誡》則特別喜歡。起初我不喜歡《白》,因為預期的感覺跟《藍》、《紅》不同,但最近因排練這個舞我又覺得好看,Kieslowski的劇本、拍攝技巧一流,我不可能用舞蹈去表現他的電影手法和劇本,不過他的戲帶給我強烈的感覺去開始編舞,這次編舞是一次再創造,Helen強調:「我唔想觀眾睇完去搵邊度係Kieslowski呢,因為Kieslowski,因為有獻給他的音樂,所以就做咗一隻舞。」

■黎海寧不少舊作都以文學作靈感,如《畸人說夢》靈感來自卡夫卡的小說《變形記》。

永無休止圖片展

明年是城市當代舞蹈團三十周年舞季,舞蹈團將會在三月與2009香港藝術節合辦舞蹈節目,亦是由Helen編舞。而為配合今次開幕節目,CCDC更會舉行《永無休止》圖片展,助理藝術總監陳德昌表示:「這批相都係用褐色做主調,配合Kieslowski電影畀人灰色、悲觀嘅感覺,而相中人都係《永》嘅舞蹈員。」此外,CCDC還會公開綵排《永》,讓大家先睹為快。

■相中眾人實是一人也,以表達人與時間和空間的關係。

■CCDC助理藝術總監陳德昌

■一根倒下的樹讓人想起生活的終結。

奇斯洛夫斯基的沉重

波蘭殿堂級導演奇斯洛夫斯基,其大部份電影都給人沉重感覺,電影除隱含政治意識,劇情上更接觸到死亡,故事人物多是孤獨和疏離。生於波蘭動盪不安年代的他,最初拍攝紀錄片反映社會生活百態,七十年代中期開始拍劇情長片,電影滲有社會現實主義色彩。84年的《無休無止》充份表現出奇氏電影世界中的人生無常和死亡主題;不可不提還有《十誡》,以十段小故事對應《聖經》十誡條文,逐一帶出人在道德上的抉擇。九十年代的《兩生花》和《藍》《白》《紅》是最多人熟悉的奇氏作品,《兩生花》講述兩個相貌一樣的女子有着相似的命運卻有不同的結局,電影氣氛之輕鬆是奇氏作品少見的。《藍白紅三部曲》主題分別是自由、公平和博愛,《藍》的憂鬱、《白》的幽默和《紅》的煽情,形成強烈對比。

a+b+c.《紅》是《藍白紅三部曲》最終回亦是奇斯洛夫斯基最後的一部完整劇情片。

a

b

c

d.Helen認為《無休無止》是最悲傷的奇氏電影。

d

e.要一次看畢《十誡》十段故事倒要一整個下午時間!

e

f.《兩生花》電影氣氛輕鬆,商業片觀眾容易受落。

f

《永無休止》

日期:12月5-6日8pm 地點:葵青劇院演藝廳
票價:$500、$250、$180、$140

圖片展

日期:11月4-14日(太古坊林肯大廈有蓋行人天橋)
11月17-23日(香港文化中心展覽廳)

公開綵排

日期:11月22日11pm
地點:CCDC舞蹈中心賽馬會舞蹈小劇場
查詢:23297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