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全球率先發現<br>子宮下垂因缺兩組基因

中大全球率先發現
子宮下垂因缺兩組基因

【本報訊】全港近四成女士有不同程度的子宮下垂,嚴重可導致陰道外翻,不但影響行房,患者更要承受陰道潰瘍之苦。中文大學一項研究,全球率先發現子宮下垂與缺乏兩組基因有關,並非單受懷孕及生育影響,有助日後研發預防及治療藥物。
記者:白琳

本港逾一成順產婦女會患上子宮下垂,醫學界一直認為此症多因女士生育次數過多,導致盆腔肌肉、神經及韌帶損傷,當步入更年期時雌激素驟降,便會令盆腔韌帶失去彈性,子宮、膀胱及結腸等組織因而失去承托力而下垂。不過,中大醫學院婦產科學系名譽副教授葉承楷發現,約一成的子宮下垂患者從未生育,以及比較年輕,年紀最輕的患者只有30歲,部份患者更有家族病史,因此着手調查是否基因作祟。

有助研發針對藥物

中大婦產科學系一項研究於05至07年,為20多名40至50歲曾生育的子宮下垂患者分析基因,發現這批患者均比對照組婦女缺少FNDC1及OLFML2B基因。葉承楷指出,此研究結果有助日後研發針對基因蛋白的藥物,有望治療甚至預防子宮下垂,估計研發過程需時最少10年。
葉承楷指出婦女尿失禁大多與子宮下垂有關,因子宮下垂最初的病徵是尿失禁,即患者過去一個月曾試過逾一次尿失禁,當病情逐漸惡化,子宮及膀胱等組織會壓向陰道,患者會感覺陰道變鬆,繼而陰道向下突出及像襪子般外翻,下垂情況在晚間最嚴重。「經過一日地心吸力,夜晚就會突多啲,有啲人瞓覺嘅時候會縮返入去,第二日又突過。」部份病人的惡化速度緩慢,而且多數羞於啓齒,曾有患者病發20多年才求醫。

影響性生活致潰瘍

當患者子宮下垂至陰道外翻,除了影響性生活,日常活動時也會磨損陰道,導致嚴重潰瘍,痛不欲生。葉承楷說:「病人覺得自己係廢人,比死仲要慘。」子宮下垂最終可惡化至小腸及直腸也下垂,導致腸塞,影響排便。他指出女士產後勤做相關治療運動,有六至八成人可改善尿失禁問題,當子宮下垂至陰道外翻,就要接受手術治療。
現時逾九成公立醫院的子宮下垂病人須切除子宮,葉承楷指出,切除子宮不能解決膀胱等其他器官的下垂問題,而且可致陰道變短等後遺症,本港05年引入子宮懸吊微創手術,把膠網植入盆腔底部,把下垂的器官托回原位,但手術費用需七萬多元。

子宮下垂病人可在盆腔(箭嘴示)植入膠網,一併解決子宮及膀胱等器官下垂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