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理工大學一項調查發現,市面逾半數海產均含副溶血性弧菌。負責調查的學者懷疑有魚販使用不潔海水飼養海鮮,市民若沒有徹底煮熟便進食,隨時上吐下瀉食物中毒;有立法會議員促請港府恒常監察魚缸水的副溶血性弧菌含量。
不潔魚缸水引致
理工大學抽查市面90個雙貝類海產樣本,發現逾半數含副溶血性弧菌,而扇貝含菌比率更達七成。研究又抽查19個海鮮檔魚缸水樣本,發現13個,即七成樣本含副溶血性弧菌。負責研究的理大醫療科技及資訊學系助理教授梁杏媚懷疑有魚販使用不潔海水飼養海鮮,而魚缸水一般較暖,加速細菌繁殖。
本港去年有逾600宗食物中毒個案,當中副溶血性弧菌佔四成六,即280多宗。香港大學感染及傳染病中心總監何栢良指,氣候變化致海水溫度上升,令副溶血性弧菌大量繁殖。感染此菌患者會肚瀉、嘔吐及發燒,嚴重可細菌入血致命,患者須接受抗生素治療。
港府06年起推行自願性優質海水認可計劃,鼓勵業界使用經消毒過濾的優質水飼養海鮮,目前僅有233間海鮮檔登記,僅佔總數四分一。香港仔魚市場的海鮮檔負責人李先生花近十萬元提升系統,包括殺菌機及過濾蛋白質及沙石的儀器;每年又須繳付一萬多元手續費。雖然優質水可讓海鮮存活更久,但他坦言,由於成本高昂,不少同行均不願意參加此計劃。
立法會食物安全事務委員會主席李華明批評,港府抽驗魚缸水時,只化驗大腸桿菌及霍亂菌,但並無檢測副溶血性孤菌,政策上未能因時制宜,故促請港府檢討政策並加強抽驗海鮮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