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首施政報告,提出香港要走「第三條路」,遭到街頭議員喧嘩羞辱,拿幾本不知從哪裏找來的學術書籍,叫特首大人從頭做學生。
這是很不幸的鬧劇。所謂「第三條路」,是抽象的社會學名詞。香港人講實際,對學術爭論毫無興趣,尤其施政報告,面對大家,不是大學碩士研究生,什麼是第三條路?既有所謂「第三條路」,就要先說明何謂「第一條路」和「第二條路」,講清楚,要三天三夜。
要交代這兩部長比布疋的打呵欠前傳,可就慘了。什麼阿當史密、馬克思、海耶克、凱恩斯,大堆洋人的譯名,對追看《溏心風暴》的師奶和的士司機觀眾,就像火星文。
有人一定不服氣:第三條路,是英國首相貝理雅最先提出的,英國領袖可以講,為什麼香港特首不能引用?這又陷入了開口閉口「外國有先例」的二等民族自卑心理了。首先,正因為這是洋人啃享過的二手貨,貝理雅還沒有說過的,你全世界第一個提出來,貝理雅借來引用,像港產片《無間道》的故事,由荷里活的馬田史高西斯出錢買過來,拍成《無間道風雲》,原創作品是你的,這就頂呱呱了。
但中國人好可憐哪。由馬克思、列寧,到什麼海耶克、凱恩斯,沒有白種人先確立的權威,他們就沒有足夠的口水用來做自相殘殺的學術武器。
貝理雅在英國提出「第三條路」,當年很有號召力,因為「第一條路」的市場資本主義,是英國人阿當史密發明的;「第二條路」的社會主義,是馬克思在英國寫的。英國人早就親身經歷過這兩條路,英國人的平均知識修養很高,所以貝理雅提出「第三條路」,一點也不深奧和陌生。
香港的國情不同。香港人不喜歡理論──其實中國人都不講理論,這就是大陸的毛澤東拚命爭論什麼修正主義,最終受中國人唾棄的理由──譬如走進酒家,不要告訴我:這道燒鵝,是民國初年南海十三少家裏的三代名廚葉阿狗,結合了二十年代巴黎麗池酒店扒房的米芝蓮三星奇才路易謝拉德的手藝的奇菜,有十萬字的論文查考過其中的依據。經理滔滔不絕,他媽的少廢話,菜先端上來,讓客人品嚐,拍桌子叫好了,你才給我講後面的歷史也不遲嘛。
貝理雅可以開創「第三條路」,香港不要搬名詞,何況貝理雅已經下台,「第三條路」也成為笑話,戀慕英國人,其情可嘉,至少比毛澤東和那一代中國人齊齊舔蘇聯的屁股高級,但節制一點嘛,香港人只關心這個男明星,跟那個女model有路,蛇有蛇路,鼠有鼠路,連黑社會,也只知十四K始創於廣州寶華路,什麼第三四條路,whocar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