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是什麼?也許你會看看錶,說這就是時間。但這不是時間,這只是計時器。
有人說,時間是金錢。一寸光陰一寸金。但金錢可買到空間(如土地),卻買不到時間,所以上面那句話接下去是:寸金難買寸光陰。美國國父及發明家富蘭克林(BenjaminFranklin)說,「時間是生命的材料。」但生命有長有短,所以人活着還會有多少時間,並不是如銀行裏有多少錢,或自己有多少土地多少房產一樣,可以計算的。時間不能儲存,不能省着點用,時間是抓不到看不見的東西。
現代社會沒有人能避開時鐘。生活的全部像是以時鐘為依歸。許多人一邊趕赴排得密麻麻的約會,一邊又記掛着那些想做又不知安排什麼時間去做的事。我們已經太習慣被時鐘統治,簡直把計時器視為崇高的力量。我們最常說的話,就是:沒有時間。但我們有沒有靜下來想一下,時間,那有多少之別?時間只是一種感覺。
愛因斯坦說,「跟一個漂亮女孩並坐兩個小時,你會覺得那只是兩分鐘;叫你在熱火爐上坐兩分鐘,你會覺得那是兩小時。這就是相對論。」
為什麼歡樂時光總是過得特別快,不愉快的時刻卻漫長難耐?為什麼年紀越大,時間似乎過得越快?為什麼我們對童年發生的事,比最近幾年記得更清楚?
德國學者柯萊恩(StefanKlein)寫了一本書,中譯的書名是《生命的時間學:一本關於幸福的使用說明書》。講的是「時間感」。人沒有「時間感官」,但有「時間感」。不錯,掌握怎樣的「時間感」,就等於掌握怎樣「使用幸福」。它看似抽象,實則頗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