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時間學》講的是「時間感」。
李白說:「光陰者,百代之過客也。」若以生命的長短來計算這個「光陰過客」有多長的話,那麼現代人的平均壽命就比古代人長得多,隨着科技和醫學的發展,現代人的時間應越來越多;而隨着交通工具的發達,則今天從甲地到乙地所花的時間,也比過去少;若以工作時間與過去比較,現代人的休閒時間也多得多。然而,越是生活在發達的都市,人們越是感到時間不夠用,倒是在落後地區,人們沒有時間不足的感覺。人的時間感;過去與現在不同,大都市也與鄉村不一樣。
許多人說,沒有時間所以有壓力。《生命的時間學》作者柯萊恩認為這是「時間感」的迷思,正確的觀念應是「有壓力所以沒有時間」。因為不間斷的忙碌,正是壓力的來源。一旦開始擔心無法及時完成任務,承受壓力的人就失去掌控全局的能力,從而給自己製造更多壓力。而忙碌感往往是發自意識的。你意識上排除忙碌感,就不會覺得「沒有時間」。這是因每一個人的意識而產生的不同時間感。
時計的秒針指着的是「現在」,但時間有現在,有過去,有未來。歐洲人認為過去在我們背後,未來則從前方朝我們走來。然而,安地斯山脈的印地安人想的正好相反,問他們過去何在,他們會指着前方視線所及之處。而未來,則在背後。為什麼?因為他們認為自己已經看見過去發生過的事,未來則是未知的,看不見的。前方是看得見的,背後是看不見的。未來既是看不見的,就不值得花一點精神去想。因此,等一班巴士或一個遲到的朋友不管等多久,他們依然平靜。
怎樣感受時間,怎樣用心去對待時間,實是排除焦躁,尋找幸福平靜人生的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