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舉民調是令參選者既愛且恨的東西。愛它是因為民調可以提供一些客觀的數據,讓參選者了解最新形勢。恨它是因為民調常常有偏差,盡信有關數據可能令參選人部署錯誤,落敗而回。今年九月的立法會選舉自由黨候選人在民調中一直有好表現,看來保住議席該沒問題,結果卻全軍盡墨。
在今屆美國總統大選的民調中,奧巴馬幾乎由頭帶到尾,近一星期的優勢更明顯,大部份民調都指他有五至十個百分點的優勢,只有個別民調說他的支持度比麥凱恩多不足兩個百分點。不過,由於民調結果有參差,大家都不敢認為奧巴馬已穩操勝券,更有些分析家找種種理由來質疑民調的可信度。
受訪者被質疑口是心非跟大隊
最流行的質疑是指受訪者口是心非,傾向作出政治正確或跟大隊的答案。持這種論調的人認為,支持奧巴馬好像是比較「潮」,比較追上時代的選擇,一般人在回答問卷時便很容易隱瞞本身的真正想法,改為跟大隊,令奧巴馬在民調的數字偏高,但實際上兩人可能叮噹馬頭。
另一個主要質疑是調查方法。以打電話調查為例,調查機構選中的往往是固網電話,忽略了流動電話用戶,令抽取的調查對象集中在年長一輩或經常留在家的人,年輕人或經常外出的人則被忽略。這肯定會削弱調查的代表性及可信度。
儘管不同機構公佈的調查結果未必可以盡信,但只要不出現像九月立法會選舉前泛民號召那種故意做假答案的運動,這些顯示奧巴馬領先的民調仍然是重要的參考。
當然,除了民調以外,兩人的競選行程也是有用的資料。奧巴馬現時積極到共和黨的票倉拉票,把「戰火」燒到麥凱恩的後院,令麥凱恩不得不加派人手、資源穩住Nevada、Virginia等州分;相反,麥凱恩則無力進攻奧巴馬的票倉,只能在一些游離州分騷擾一下。誰佔上風,誰處劣勢不是很清楚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