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中近日最熱門話題,必然是中信泰富(267)炒燶外滙事件,矛頭直指中信管理層,投資者紛紛質疑其管治質素及內裏亁坤。
虧損無限利潤有限
毫無疑問,這一次根本是一場豪賭,絕非對冲滙兌風險那麼簡單,否則所涉及的數量又豈會多出實際所需數倍之多?但賭得如此愚蠢,卻是令人不明所以。
賭仔追求的是「輸有限而利潤無限」,但累計期權(Accumulator)的條款卻一面倒地有利莊家,參與者隨時掉進無底潭。究竟是誰人拍板參與這場「虧損無限而利潤有限」的遊戲?有法律界朋友認為,如果主席和行政總裁真的不知情,大可與推產品的銀行打長命官司,簽合約的人亦難逃刑責。
雖然銀行聲稱只會向機構投資者和私人銀行客戶推銷產品,強調這些都是經驗投資者,屬於願者上釣,但監管機構怎麼可以讓這種害人的產品流入市場?又如何確保沒有無辜市民受害?
在中信泰富的外滙累計期權事件曝光前,已出現不少股票累計期權苦主的個案,所輸數目平均千萬元計,只不過他們大多屬於有頭有面的富裕人士,加上勢孤力薄,並非政客爭取選票的對象,不會有人組織他們上街向銀行討公道,吃了虧惟有啞忍。縱使有人挺身而出進行申訴亦未必獲正視,遂令事件不了了之。
掌握底牌方便游說
過去銀行是扶手棍,主動幫助商界人士發展事業,解決困難,不少富豪的事業亦是在銀行扶助下才得以發揚光大。但在唯利是圖的大氣候下,今日的銀行卻成為了攞命藤,臉孔變得越來越猙獰,見到客戶銀行有錢,便千方百計據為己有,以便盈利維持可觀增長。
那些迷(惑)你債券的苦主,不正是因為銀行知悉其戶口底牌,進行游說,才在被半推半就下成為「債券」投資者,最終要冒着日曬雨淋上街爭取公道?
王冠一
http://www.wongsir.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