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針療法 除疤變爛面<br>細菌感染高危 相關投訴11宗

微針療法 除疤變爛面
細菌感染高危 相關投訴11宗

【本報訊】暗瘡爆發蹂躪俏臉,令白滑「雞蛋殼」慘變凹凸「午餐肉」。近年盛行的「微針療法」(MicroneedleTherapySystem),利用鋼針刺激骨膠原再生的原理,令凹凸洞拜拜;消費者委員會去年至今接獲11宗相關投訴,一人在治療後疱疹復發。專家指此法在美國曾引起集體感染,有病人皮膚發炎潰爛。 記者:張嘉雯

消委會總幹事劉燕卿表示,該11宗投訴多與副作用、療效及收費爭拗有關,有巿民面部出現疱疹,亦有人在胸部採用微針療法,結果出現疼痛、紅腫、痕癢,「呢個始終係一個入侵性程序,我哋對佢嘅成效有保留」。

「塊面腫到豬頭咁」

根據其中一個供應商的網頁,微針棒上有192根細小鋼針,稱只要來回在皮膚上拉動,即可造出數千個微細管道,刺激骨膠原增生。
本港皮膚科專科醫生陳衍里指,微針療法源自巴西,原理與激光分段換膚相似,但微針療法危險得多,「表皮長時間唔埋口,如果啲針消毒得唔好就會細菌感染,亦都有啲人對啲anti-oxidant(抗氧化)藥過敏,有啲病人嚟到塊面腫到豬頭咁、流晒血,皮膚科醫生根本唔會幫人做呢啲。」至於激光分段換膚一個療程約三萬元,相比起每次收費500元的微針療法昂貴。

美國14人集體感染

陳衍里指,近年有文獻指微針療程無效,有個案接受療程後感染非肺癆結核桿菌,華盛頓一美容院曾出現集體爆發,14人先後經同一美容師進行微針療程,皮膚先後出現長時間不良反應,甚至發炎潰爛。
皮膚科專科醫生何家強指,微針療法屬高風險程序,本身患暗瘡的人接受治療,可能把暗瘡菌帶入底層皮膚,令病情惡化;此外,環境中存在多種細菌,抵抗力弱的人,如糖尿病人,或會因微針的創傷,引發細菌入血,導致敗血病,令人血壓低,甚至休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