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論:香港有六成市民不理性嗎? - 李怡

蘋論:香港有六成市民不理性嗎? - 李怡

施政報告出台不到十天,還未待立法會通過致謝動議,曾蔭權就擱置了施政報告的其中一項建議,就是引入高齡津貼(即生果金)的入息及資產審查,而高齡津貼則照加至1,000元。
先不說對生果金設資產審查是否得當,作為特首在施政報告中一項建議,竟然在十天內就收回,顯示他的施政出爾反爾,進退失據,方寸大亂,令市民對他盡失信心,實在較提出資產審查這建議的本身更不堪。我們不禁要問:當初這個資產審查建議,是怎樣擬定的?在施政報告發表前,特首的多場諮詢會,難道都沒有想過或提過生果金的問題?行政會議中有民建聯成員(鄭耀棠和未當選立會主席前的曾鈺成),難道政府沒有同他們溝通,何以資產審查會遭民建聯這樣強烈的反對?一個政策的推出,如此缺乏深思熟慮,又怎能讓人對這個政府放心?
擱置生果金的資產審查,不是政府從善如流。曾蔭權說,是因為自施政報告提出後,民情一面倒,有六成市民不贊成,他說政府提出資產審查,是朝着政策可持續發展方向去做,但「理性的討論,被感性反應通通蓋過」。
反對資產審查,都是屬於「感性的反應」嗎?六成反對的市民,都是「不理性」的嗎?曾特首的「理性」竟向「不理性」的市民讓步。他這番話簡直是對市民的侮辱。
反對資產審查的意見,基本上不是反對政策可持續發展,而是資產審查改變了生果金的性質。生果金之設,本意原是敬老,是對在香港貢獻了一生而進入老年的人,所表達的敬意。就等於去探望一位老人家,帶去一籃生果。向老人家奉上生果之前,無道理問這位老人家有多少身家,是否不給這籃生果他就買不起生果了。當然,如果原意是敬老的生果金,變成了老人要靠此維生的養老金,那麼性質就起了變化。對於養老,既有強積金,亦有綜援,領綜援或以後若增設養老金,自應有資產審查。問題是:生果金增加區區300元,有沒有變質成養老金?很明顯,所增款項有限,而且即使是一千元,也不足以養老,因此生果金略增,並沒有改變作為敬老金的性質。這是反對生果金設資產審查的主要論點,這論點實在很難令人認為是不理性的「感性反應」。
再從政府開支來看,現在領生果金的長者約48萬人,據估計增加300元後,每年政府增加的開支是18億元。18億元,向48萬長者表示敬意,這數目算多嗎?與政府一擲百億元捐助四川相比,與政府高薪請一批不知可以負擔甚麼工作的副局政助相比,與旅發局之類的大花筒開支相比,18億豈是大數目?為此而引發爭議簡直是政府在製造內耗。
曾特首解釋擱置生果金資產審查的另一理由,是金融海嘯的衝擊。但金融海嘯在施政報告發表前已經爆發,為甚麼當時還要引入一個會引起社會爭議的資產審查機制?難道十天前曾特首就沒有想過,金融海嘯會不斷有壞消息出現嗎?「家和萬事興」當然沒有錯,但是否有金融海嘯才需要「家和萬事興」,沒有就不需要了呢?
生果金略增,相對於政府的各項施政來說,其實只是小事一樁。但這樣的小事,都處理得手忙腳亂,而回顧過去,幼稚園學券,副局政助事件,外傭稅風波,市民對這樣盡失方寸的無能政府,能不寒心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