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翅撈飯的日子,出現於上世紀的大牛市,那時甚至有食肆以「魚翅撈飯」為名。近年股市即使興旺,也再沒有用魚翅撈白飯這等沒有「品味」的事情了。
魚翅本身是沒有味道的,只有質感。如果一定要吃翅,我這不識好歹的人,寧願吃次貨,那些細碎翅裙,論質感,比粗如筷子咀嚼時如橡皮條的天九翅更有層次。如果沒有那湯汁,翅有甚麼好吃?真的犯不着為了吃出個富貴的身份,而弄斷了食物鏈的頂層。
飲和食德,那個德字,於大自然有利,最終還是利己。過時過節回家吃飯,一看見有髮菜,便對母親苦口婆心解釋沙塵暴是甚麼,可是下有勸導,上有對策,每次她都說是存貨,然後說,人家不摘都摘下來了,不吃白不吃。這等於我有一個吃素的朋友,有次忍不住口,也是用同樣道理為自己開脫:那條鯊魚反正都死了,又不因我而死,吃一下無妨。於是再進一言,少一個吃,就少一個需求,沒有市場,就沒有人再挖髮菜和捕鯊。
就算人以食為天,以至狂妄得有王安石「天命不足畏」的氣概,鯊魚也死得太不值了,很多漁民把鰭割下,就把魚身丟回大海,只為鯊肉沒市場,比不起同屬一科的鮫魚,體積小,肉較滑。問良心,髮菜真的很好吃,日本雖然用海藻加工做成髮菜的代替品,實在不能瞞過敏感的舌頭。
問題是好吃的食物,還有很多可持續發展的選擇,而一個人其實毋須吃太多已可吸收到足夠的營養,吃多了,於個人和他的健康都有害。所謂口福,吃到荼蘼之時,該發現好吃與否,視乎同桌之人。與全人類未來的福祉相比,太着重口福,有可能折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