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聽過電影裏的惡爺說:「話開就開,你估SevenEleven呀!」香港的7-11分店真是話開就開、成行成市,目前已超過880間,認真配合其為人所熟的舊口號「梗有一間喺左近」。踏入27周年的香港7-11,又換上新口號「你間7-11喺邊」,大玩集體回憶。
記者:趙志雄
攝影:陳陶鈞
凌晨時分,當7-11店內只有零丁顧客時,補貨和送報紙的工人已經在忙個不停。七時許,陸續有顧客來買麵包、報紙;一到八時,熟食攤運作,蒸氣熏得店內充滿朝氣,上班一族買完早餐即趕住去搭車;午飯時間,店內出現西裝友人潮,思樂冰和自由斟汽水機亦發市,有顧客在雜誌架前打書釘,亦有在揀杯麵小食和叮飯,有人堂食,更多的是外賣。入黑後,顧客明顯年輕化,由剛打完波的學生、拖着手的情侶至三五成群的青年……7-11正是這樣24小時人來人往,不停轉換出場人物。
24小時來去匆匆
香港人時間寶貴,雖未至於秒秒鐘幾百萬上落,但做甚麼事都要快要方便,便利店正是為此而生。就店舖設計而言,沒有閘口為使顧客出入更省時,店舖面積小,更容易找東西,付款過程時間之短可謂無出其右,顧客總來匆匆去匆匆。嶺南大學文化研究系副教授李小良表示:「以前傳統街邊檔的老闆與顧客關係較熟落,顧客會對店內人和物產生情意結,現在顧客在快餐店、便利店都是過客,買了嘢便走。就如王家衞的《重慶森林》把便利店借喻香港這個殖民地只是過客之地,而港人就像便利店顧客一樣是過客,沒有歸屬感。」但7-11卻也成了我們的27年來的集體記憶。牛奶公司港澳區7-11市場傳訊總監楊樂詩說:「7-11已成為香港人生活的一部份,就像相識已久的朋友,所以公司就與電台合辦故事創作選舉和換上新口號『你間7-11喺邊』,重點宣傳人人都有一個與7-Eleven的故事。」
一站式生活
7-11分店之多代表着它的成功,而電子科技發展卻是一站式便利店大行其道的原因。以前,傳統零售店如士多、報檔都可以提供便利服務,但隨着電子時代來臨,互聯網把便利店服務變得一站式,繳費、傳真、充電、售賣電話卡和八達通增值服務,買份報紙買支可樂又可順便繳埋費,大大節省時間,對忙碌的上班族尤其重要。此外,產品多元化也是它便利人之處,報紙雜誌、亁糧飲料、紅酒香煙、中西成藥、飯盒麵包壽司甚至玩具,店舖雖小日用品俱全。近年,連街頭小食如魚蛋、腸粉、燒賣都引進店內,楊樂詩表示:「台灣比香港早有熟食小點,我們是引入他們那邊流行和好賣的食品。」現在自家產品除了雨傘和思樂冰,還有龍鳳茶樓系列點心和蒸飯等等。
門外的故事
便利店也是香港城市景觀的一部份,霓紅燈招牌陣中必會出現一個7或K字。李小良指城市規劃也是促成便利店開得成行成市的主因:「例如將軍澳的規劃被各個大商場割離佔據,所有街舖幾乎都被趕進商場,以前店舖開滿整條街的情景不再,傳統零售店如雜貨店和報檔消失,便利店便取而代之。」香港給市民聚集的公共空間極少,這可能是晚上青少年都愛聚集便利店門外的原因。晚上十一時過後,公園和球場都關門了,越夜越精神的年輕人想找個免消費又可高談闊論的地方,喺24小時營業的便利店門外「吹水」可能比文化中心更方便自在,至少門外不會有保安員。李小良說:「若果我們把7-11門外街道這個位置詮釋為市民的公共空間是挺有趣的,因為街道本應就是公共空間。」7仔最新廣告《分手篇》正描述一個青年在每次追女仔失敗後都與友人坐在門外訴苦,這個處境其實就是我們的7-11故事。
第一間7仔
1981年香港首間7-11開在跑馬地黃泥涌道15號常德樓地下,即電車總站側。它有27年歷史,長長店舖保留住舊式7仔設計,以白色配搭三間色邊。最新廣告《Fans篇》講女粉絲在跑馬地7仔遇見疑似台灣人氣組合「棒棒堂」及周董的顧客,興奮得大嗌。跑馬地確是不少明星的出沒地,至於喺邊間出現,粉絲就要24小時碰運氣了。
換物潮
7-11的故事,一定有香港人最愛的換精品熱潮一章。當中最受喜愛的主角有廸士尼、HelloKitty和大口仔等。據7-11的顧客意見調查顯示,其推出的小精品有很強的市場優勢。
7-1127周年
1981
4月3日全港首間7-11便利店在跑馬地開業,至今仍營業。
1983
開始特許經營業務。八十年代初以賣家用亁貨如罐頭食品為主,後來推出獨家產品如思樂冰,口號「梗有一間喺左近」街知巷聞。
90年代
推出叮叮點心,大受歡迎。
2001
與突破合作出版散文集《71種心情=71個故事》。
2004
開始一浪接一浪的精品換購潮,有女顧客至愛的HelloKitty和大口仔等。
2006
第700間店開在昂坪市集,員工的唐裝衫制服充滿中國色彩。
7月11日第711間7-11開業。
2007
7月31日第800間7-11開業。
7-11換店舖新裝修設計,用上木紋牆身及暖色系。
2008
27周年換上新口號「你間7-11喺邊」。並與商業電台903合辦「7-11同我的故事」招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