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奧巴馬當選,可以為美國帶來改變」<br>

「如果奧巴馬當選,可以為美國帶來改變」

16歲的Dalia每次聽到媽咪重提2000年投票給喬治布殊的「憾事」,就會一臉不以為然:「我真的不明白,你那時候為何會選他?」Dalia媽有點不好意思:「親愛的,那時戈爾看起來沒有後來那樣出色嘛。」支持奧巴馬的Dalia還未有資格投票,只能羨慕比她大幾歲的哥哥姐姐,可以參與歷史,為自己的未來做決定,因為Y世代的年輕選民,將在今次美國總統選舉中,發揮歷來最大的力量。
過往選舉,美國年輕選民不是最投入的一群。2004年的總統大選,18歲至25歲的選民有47%人投票,相對整體投票率的64%,明顯偏低。不過,2008年將是Y世代(1980年代初至90年代末出生的一代)發揮關鍵作用的一年。他們有4,400萬人,初選階段投票人數已較上屆激增超過一倍,更一嚐左右大局的滋味;奧巴馬與麥凱恩兩陣對決,都不得不爭取年輕人的選票,透過Facebook、MySpace聯繫和動員年輕選民,已是候選人的指定動作。

年輕一代追求改變

72歲的麥凱恩不是沒有年輕人支持,18歲第一次投票選總統的TracyStacey來自華盛頓州,她說傾向把人生第一票投給麥凱恩,因為他較有從政經驗。不過,47歲的奧巴馬明顯對新世代更有號召力.在紐約大學念戲劇系三年級的JohnZurek說:「同學都在談論選舉,大家都很興奮。我們認為,如果奧巴馬當選,可以為美國帶來改變,也改變世界對美國的觀感;若麥凱恩贏出,一切只會依舊。」改變,是奧巴馬的競選口號,也是不滿現狀的年輕一代從來追求的理想主義。
24歲的研究生Sharon指出,過往他們不熱衷投票,認為改變不了甚麼,但今次不同,「我們實在對布殊感到太憤怒,要用選票懲罰他的政黨。同時,奧巴馬啓發了我們,代表了我們的希望,讓我們感覺年輕人就是未來的領袖。」哥倫比亞大學的學生Gale索性說,哥大向來是自由派的學校,自然是挺奧巴馬的學生居多。
部份上一代選民即使口不說,但奧巴馬的膚色始終是他們心中的疑慮。但對擁抱黑人音樂、崇拜勒邦詹士的年輕人,種族考慮較小。25歲在紐約打工的JillMorris就認為,兩代選民在這方面存在代溝,可能因為年輕一代不曾經歷美國種族隔離的歷史,也不曾經歷1950、60年代民權運動的狂飆,「我們成長的環境不是沒有種族問題,但已經是相對融洽的社會。」
美國直擊 記者:陳沛敏

選戰隨筆
7仔紙杯註明撐奧巴馬

香港特區政府呼籲市民登記做選民、選舉時投票,都會找藝人拍廣告宣傳,但香港演藝界除參加國慶騷或籌款賑災,間中就涉及業界利益的事情表表態外,大部份香港藝人絕少會就公共政策或政治議題,公開發表意見,一旦被記者追問,也通常是隱隱晦晦,無稜兩可。
美國的政黨和民間團體都有找藝人宣傳,催谷年輕選民登記和投票,像里安納度狄卡比奧(LeonardoDiCaprio)和珍妮花雅麗絲頓(JenniferAniston)等演員,早前就義務拍攝廣告片,提醒年輕人投票。除了拍攝宣傳片,演藝界明星公開表態甚至捐款支持某候選人,在美國選舉已是慣例;今年支持奧巴馬的較多,如影星韋史密夫、湯漢斯、摩根費曼、女名嘴奧普拉、導演史提芬史匹堡等等。畢竟荷李活傳統是自由派的陣地。

港7仔賣葉劉油雞嗎?

不只演藝界立場鮮明,美國的企業商戶對政治表態都不忌諱,街頭小店固然可以各自表述,貼出心儀候選人的海報,有時裝連鎖店推出奧巴馬T恤,連7-11都賣總統候選人咖啡,紙杯註明7-ELECTION,大大隻字Obama(圖)。難以想像有天香港7仔會賣黃毓民燒賣或葉劉油雞?
記者:陳沛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