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左岸有一家「雙叟」咖啡店,是沙特和西蒙波娃等文化名人經常出沒之地。前兩天在紐約上城區也發現一家同名的咖啡店,趕緊進去看看,果然一室法國味,連顧客看來也像是不小心流落新大陸的歐洲最後貴族。點了咖啡和蛋糕,待端上來,先是一陣愕然:裝潢用心的咖啡店,竟然給的是紙碟和膠刀叉。
在別家精緻食店亦有此意想不到的「待遇」。自問不算挑剔,但同行的美國友人也受不了,大呼不搭調不環保,好端端一家咖啡店「速食化」起來。
紐約常見的現象,一方面很重視環保,垃圾回收極仔細,也有龐大的廢紙再造工場,但另一方面在好些食肆尤其是咖啡店,大量消耗膠碟。到超級市場購物起碼附送兩層膠袋,自備購物袋的人不多。
矛盾存在於日常生活各種細節中,以小觀大,可見這裏的兩極價值觀。比如有機飲食愈來愈主流,同時也有像地基一樣的速食文化主導了集體食肆的系統。這套看似水火不相容的衝突架構,在選舉前夕更顯出重要性,透視了這個美式文化體系的本質。
當進步份子情傾奧巴馬,也有相當份量的保守勢力抗衡,尤其美國中部的州市,隨時可讓局勢翻盤。與紐約人聊天,感受到他們對這矛盾的憂慮,平時不在乎,畢竟「存異」是必須,只有攸關家國前途時,才如此急切「求同」。但那差異經過選舉策略的放大,倒讓他們也驚訝,像是兩個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