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記的送嫂跟我說:「今年啲膶腸貴多了!」消費者付的錢多,並非利純流到製造的他們口袋;而是過去一年誰人都知道生豬價錢不斷飆升登上歷史高位,重要調味料如玫瑰露價錢更以三百巴仙的恐怖漲幅暴升,如非他們秉承幾代傳統以手工製作,在自家空間曬成;那價錢可能更貴。
除了九記的膶腸只此一家,不是別家不夠好,只是滋味還是舊時的好!從他祖父、父親,到他;三代人的做臘腸藝術未必會傳下去了,兒女完成學業一般不會回家延續艱辛的作坊手藝,送哥手起刀落切豬肉的刀法從他少年時即起,今天的小朋友有更高貴的理想。再說這屏山祠堂前空地過去百年,直至我侄兒牙牙學語的年代還是附近最大的魚農畜市場,今天菜檔一檔,肉檔也只餘下九記一檔;屏山魚市今天較為人熟悉的名字叫「屏山文物徑」。缺乏民生的文物徑畢竟是一份遺憾。
認識的新朋友竟然有人來過尋找九記買臘腸,尤其玫瑰露酒香撲鼻的特製膶腸(特甚麼製?就是近百年的平常傳統,心機與手勢都承繼家傳古方),就憑筆者在這個小框框的證明,剪下方塊老遠從市區驅車來尋。
自己是個膶腸狂,過去……途經蛇王芬,打包半打,六條膶腸伴我走過中上環的山路小巷,散步未完,全數當成蛋卷般迅速報銷。就是蛋卷,不少朋友,六條?如何吃得消?
回家度週末,一餐不止,起碼兩餐;老媽的生炒糯米飯,蒸糯米飯都少不了用上比例較多的九記膶腸。其中一味秋冬季才做的家常小菜,無名,以香芹、豆腐卜、豬腳(或豬頸肉)及膶腸用輕度南乳炆成;平常不太有飯肚也不禁吃上兩大碗;香芹白菜香梗香,南乳香,加上膶腸酒香;真香!成本漲了拖起膶腸價又如何?心頭好難尋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