買 糖 - 李純恩

買 糖 - 李純恩

星期日《蘋果日報》副刊有兒童版,叫「小蘋果」,裏面都是兒童遊戲,比如一個有圖案的盒子打開,如何找到將圖案回原的正確方法,一堆顏色星星,猜猜可以拼出什麼字來。
都是孩童遊戲,看起來很簡單,但每次玩,又都會出點錯。這麼簡單的東西,為什麼會弄錯?原因是我們總以成年人的邏輯思維去推算,結果把本來很簡單的東西弄複雜了,出錯了。
這就像一道「腦筋急轉彎」的題目:美國總統帶着他的老婆、女兒、秘書、保鏢,還有一個朋友,一共六個人坐熱氣球,在半空中,氣球出了故障,急墮而下,必須要拋一個人出去,才能使氣球回升。
問題是:在這六個人裏面,應該拋誰出去?
在沒有看到答案的時候,成年人一定思緒如麻,從各自的價值觀去考慮熱氣球上各人的身份地位,然後再作選擇。
首先破解這一道題目的,據說是個小學一年級學生,答案是:把最重的那個人拋出去!
這麼直接了當的答案,成年人不是想不到,而是不敢想。不要說美國總統和家人、朋友,就算那隻熱氣球上坐的是煲呔曾、鬍鬚曾和立法會主席曾,大多數香港成年人在費了一番思量之下,結果也會作出錯誤判斷,把最瘦最輕的那個拋出去。
在你小時候,爸爸賺了錢給你買糖吃,令你明白賺了錢可以買糖,要吃糖就要賺錢。條理分明,目標清晰。但是,到你長大之後,賺了錢,剛想去買糖吃,但「知識」告訴你,在賺錢和買糖之間,還要做點事,叫作「理財」,「理」了「財」,就可以買更多的糖。於是就停下來「理財」,自己理不過來,還讓別人幫着理,越理越複雜,漸漸失控,結果就把財理光了。這時候才想起來,白忙了半天,糖還沒買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