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台姐妹 - 邁克

舞台姐妹 - 邁克

某日報報導謝晉去世消息,有這麼一段古怪的文字:「他早期的電影包括《舞台姐妹》以及《女籃五號》裏有着不少戲曲尤其是越劇的影子,但這絕對無損它們在中國電影史的地位。」且不計較上氣不接下氣的句子,文法和結構足以令小學作文老師即時產生吞服必理痛的衝動,也不追究以體育場為背景的《女籃五號》,怎會無端端被寃枉偷竊戲棚的行頭,最令我意難平的,是言下對戲曲的蔑視和詆譭。
撰稿人陰啲陰啲傳遞的訊息清楚不過:任何人一旦與戲曲尤其是越劇掛勾,在電影史的地位便有動搖的危險。這究竟算什麼邏輯?他或她執筆呈獻傲慢與偏見之前,看過徐玉蘭王文娟的《紅樓夢》嗎?未必是封建社會對戲子的歧視,踏進二十一世紀還借屍還魂,恐怕更接近因無知而生的抗拒,令不曉得自己坐擁珍貴遺產的二世祖口出狂言。從來不涉足戲院的戲盲,印象中那是個俗艷、嘈雜、甚至瀰漫鴉片煙迷霧的落伍地帶,只有曹七巧這樣的咸豐年殘餘渣滓,才翹着三寸金蓮樂在其中。它的西洋姐妹被當作精緻文化膜拜,專家們小心翼翼將華格納普仙尼寫進學術論文,我們的湯顯祖卻仍然在塵埃打滾─已經算幸運了,起碼還活着,不像其他大部份劇作家,只能夠棲身於圖書館發黃的紙張上。
作為類型,戲曲片是中國電影二十世紀中的特產,粵語歌唱片數量之多,黃梅調熱潮的瘋狂,文革前舞台紀錄片的蓬勃,就算尊貴的眼睛看不起,也不能抹殺它們的存在意義。《舞台姐妹》一直是我最喜愛的電影之一,除了因為拍得好,正因為它對民間藝術的關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