終於看了《海角七號》,確實是拍得很不錯的影片。我看的是兩個半小時的版本,有一點冗長的感覺。相當濃的台灣社會的風味,同樣的故事可以在別的地方發生,但場景、人物、人際關係、社會溝通方式,卻是只有在台灣方可見到。我對台灣稍有了解,故感親切。此片下月在香港上映,是否被香港觀眾「受落」,就不得而知。
《海七》至今已破了一億港元的票房,肯定超過了歷史上所有在台灣上映的華語片,連荷李活電影算在內,大約排行第三(票房最高是《鐵達尼號》,次名是《侏羅紀公園》),但上映九週,走勢仍然凌厲,因此有可能再超前。
票房持續強勁,是因為市面沒有「老翻」,許多人進影院一看再看,據報導有人看了十八次。
幾位演員,除了男女主角因此片在台灣走紅之外,影片中飾演茂伯的林宗仁,第一次拍電影,即獲提名金馬獎最佳新人。他現年六十二歲,以此高齡角逐新人獎,即使不獲獎也是奇蹟了。
台灣輿論對《海七》一致好評,但也有一些雜音。我看到兩篇對《海七》的批評,全都針對影片中日本人與台灣人的愛戀,指為台灣人的「戀日情結」。其中一篇評論說,影片不斷以日語朗誦六十年前的情書,是「對日本人離台的依依不捨」,因此感嘆殖民地文化陰魂未散。另一評論說,影片穿插六十年前台灣女子與日本男教師的愛戀,和因日人撤退分手,暗喻台灣人對日本的「被殖民慾望」。
說實話,這樣的隱喻與詮釋,若不是評論者富想像力地點出,我是完全看不出來。若我看不出,相信台灣多數人也不會感受到。既如此,編導的隱喻又有何意義呢?台灣的某些評論有時真是太過統獨意識形態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