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生於這個年頭,80年代尾投身社會工作、90年代開始中國貿易、21世紀接觸金融項目,雖說「太陽之下無新事」,但經濟周期上與落,為何越來越短?還以為香港發生在02到03年的通縮剛過,好年應該像從前的經濟周期,起碼有10年以上吧!沒想到我們的慘痛經驗,祖國可能有幸一嘗。今回香港會好嗎?
官方警示通縮風險
最近中國財金領導人發聲,把通縮話題帶到會議和傳媒的報道上,筆者相信國家的政策,無可避免已經在籌劃這個通縮的情景分析(scenarioanalysis)。上周四下午,中國銀監會第三季度經濟形勢分析會上,主席劉明康表示,目前國內經濟風險存在於四大方面:一是通脹轉向通縮的可能性在增大;二是國內資本流入轉為流出的可能性在增強;三是信貸緊縮形勢下,國內的非法集資形勢比較嚴峻;四是中國經濟不穩定因素在增加。把通縮放在經濟風險首位,可能是當前中國政府認為發生機會和影響最大的一種警示。
其實要訂立對付通縮的政策,中國政府必須掌握預期和確定通縮發生的時間。前者相信有關部門已經陸陸續續在國務院帶領下,一步一步嚴陣以待,但後者的準確和認受性,相對會出現一些爭議。就如一般通縮定義:CPI(消費物價指數)已經有國內外經濟學者質疑其真實性,像8月份公佈的資料,CPI漲幅回落到4.9%,馬上引起學者從每項單項對照,居然找不出4.9%的根據。
未能確立如何定策
另外CPI統計的範圍,在國家限價措施的同時,也被部份財經分析專家認為有誤導,未能反映真實的全部。假如在通縮發生與否上未能真正確立,筆者擔心中國政府相應的政策,如何發揮預期效果?
原定於21日舉行的國家統計局第三季度經濟運行新聞發佈會,提前至昨日上午舉行。筆者行文之時,具體資料尚未公佈,但這種更改和提前發佈的安排,從過去同樣的做法分析,想必是配合一些新的措施或政策出台。但凡種種,對於通縮有相當經驗的看官,應同意近期香港政府最可信的一句話——「真正最壞的時間尚未到來」。
因念
mailto:[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