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式誤會 - 邁克

法式誤會 - 邁克

言之鑿鑿的父子情仇,替英年早逝的明星第二代塗上一抹遺憾色彩,讀者愛看的就是這種電視連續劇例牌情節吧?其實不論豪門或者蓬門,類似的近親恩怨都極為普遍,鬼佬鬼婆因為有鋪成年即離巢的習慣,不像視一家上下同檯食飯為人生至高享受的中華民族,花那麼長時間浪費那麼多精力經營困獸鬥。獨門獨戶過日子,當然沒有四代同堂的熱鬧,但距離能夠帶來冷靜,與父母同住難的子女改變了生活方式,每年聚首三天過聖誕,反而漸漸達到相見好的融洽境界。
法國人遠不如想像中瀟灑,性格更沒有你夾硬加在他們頭上的浪漫,婆媽起來惡頂過任何一集《家好月圓》,可是一般不喜歡以糾纏不清的兩代失和做文章──見怪不怪,太乏善可陳。不過近日最教我竊笑的法式誤會,是剛剛獲諾貝爾文學獎的LeClezio,被中國高人貶為「三流作家」。哎呀,葡萄摘下來是可以釀成美酒的,任憑它們發酸你說多可惜呢!得獎名單公佈的一刻,我也感到愕然,若要猜測哪個法國作家最有可能獲瑞典學院判官垂青,我的答案不是德高望重的MichelTournier,就是去年憑《在失落青春咖啡室》更上一層樓的PatrickModiano。之所以不買以美文見著的勒克里秀,並非因為他「三流」,而是不認為離鄉別井浪跡天涯的文字會得到賞識。擲地作金石聲的文學獎,一向不是很重視原產地特色的嗎?跨文化加上不着意營造情節,通常都不討好。而且他好眉好貌,後生時成個羅拔烈福咁款,本於「靚仔靠唔住」的民間智慧,再努力也很難受到公平對待──與金城武無緣提名最佳男主角同一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