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想石堅 - 邁克

狂想石堅 - 邁克

即將開鑼的新視野藝術節,陣容在記憶中是歷來最令人側目的一屆,借用樓上古德明先生天天征服的語文表達,完全切合動作更大的head-turning。至於能否回頭一笑百媚生,就到時睇過先至知──別太敏感,我不是拐彎抹角暗示這些節目形態可疑,而是潮流稱為crossover的新鮮組合,特質之一便是邀請你探險。要求穩穩陣陣把盞言歡的觀眾,大概比較樂於參加香港藝術節精心籌劃的鴨仔團,景點大部份早已斷正,非富則貴的國際名牌散發陣陣上流社會品味,不鼓勵可能撞色撞到七彩的mix-and-match樂趣;但童心未泯的劇場眼睛,渴望的不外是出其不意,「乜原來咁都得」這種由衷讚美,珍貴過應酬翩娜包殊的禮貌掌聲。
吳興國加徐克炮製《暴風雨》,說到底還可以想像,莎士比亞和京戲對親家畢竟不是頭一遭,影壇大導跨媒介在舞台招風喚雨,近年也不算罕見。然而法國謝洛姆貝爾如何揹着歪音的譯名,與泰國皮歇克朗淳共譜《關於箜舞》,或者多才多藝的劉索拉,怎樣和德國現代室內樂團「樂搞」江青,就真的引人遐思──後者原名《狂想紅娘娘》,主席夫人的身影呼之欲出,中文名字換成向湯顯祖拋生藕的《驚夢》,大意的觀眾可能走寶。劉女士是北京人,雖然曾經與我們的進念合作,廣東話恐怕不靈光,否則加一字成為《驚青夢》就清楚得多。
胡恩威的《上帝來到中國》,直覺中是《萬曆十五年》外一章,真相要到現場才能揭曉。有時朋友最令人跌眼鏡,譬如這個鬼馬多端的伍宇烈,替城市當代舞蹈團《硬銷》完香蕉,居然匯合「一舖清唱」尋訪《石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