衍生創富:重新了解ELI風險

衍生創富:重新了解ELI風險

上周二港府公佈保障存款措施,加上早前向金融體系的注資行動,以挽回市場信心。從雷曼事件開始,令市場對投資市場,以至衍生工具的信心動搖,但隨着各地政府均採取不同的措施穩定當地經濟後,投資者在這個階段,可冷靜下來重新審視衍生工具的風險,再作投資決定。
雷曼事件發生後,市場對衍生工具戒心加劇,連性質截然不同的股票掛鈎投資(ELI)亦成為市場談論焦點。就ELI而言,其風險通常可分為三類,即市場風險、工具本身的風險及發行人風險。
就發行人風險來說,隨着各地政府作出注資及宣佈對金融體系的支持,近日市場信心見逐步穩定下來,部份國家如澳洲則宣佈為當地銀行及各金融機構提供全面的存款保障,以穩定市場信心。

碎股風險亦要留意

至於ELI的市場及工具本身的風險,則與其運作性質有關。潛在接貨風險是ELI較需注意的一環,因為無論看漲及可贖回ELI,若到期時掛鈎正股收市價低於參考價,同樣有機會遇上接貨風險。因此揀選掛鈎股份時,可考慮選擇看好其長線前景,並願意在接貨後持有之心水股。
至於年息方面,可贖回ELI潛在回報與正股表現相關,若第二個分派期後,正股收市價長期低於參考價,有機會不獲計息,並要鎖至到期日才能取回,影響回報。此外,碎股風險將出現在一旦到期要接貨時,不足一手的碎股將以低於市價沽出,這部份有機會出現虧損。因此在決定投資額時,可考慮盡量將金額調整至接近每手股數水平,以減低碎股風險。
*數據以麥格理ELI產品為基準,資料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