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cke:Iamnotyou.
Ben以為Locke用心理戰誘使Hurley留下
──《迷》第四季第11集
愛上啤牌遊戲「鬥地主」,周末外出見朋友,身上也帶着兩副啤牌。朋友間一致贊同鬥地主很差勁,很不sexy,也不能代表遊戲真義。
上網查看,鬥地主名為「斗地主」。相傳起源於湖北,漸漸在安徽、四川、江蘇、湖南、浙江、上海一帶流行。
當時地主橫行,人們用遊戲來發洩心中不滿,日間被欺壓,晚上關起門來斗地主,你輸給我,我輸給你,也好過流到地主手中。也有說斗地主由武漢人發明,之後傳到重慶。無論如何,這遊戲傳到香港,也是因為在國內工作的朋友。我玩得不好,只在乎一班朋友圍在一起嘈吵調笑;斗地主,真的可以讓大家嘈到拆天。
常說現在的人沒有鬥志,遇變時方寸大亂,不合群,沒有體育精神。該多讓小朋友玩遊戲,從中學習在大起大落間縝密思緒和保持毅力,Poker、鋤Dee、十三張、牌九……甚麼遊戲也可以,斗地主更好,因為過程大起大落得非常險峻,但箇中多出一種親近的團隊精神。
團隊精神是全部
團隊精神在那裏呢?就以鋤大DeeVS斗地主做個對比。在鋤Dee世界,群體精粹是看準其中一兩位牌弱者,群策群力使他們大炒,主要是要讓別人輸,少有努力讓別人贏,就算有時為了要炒某一個人而讓別人贏,別人贏了,自己還是會輸。斗地主就不同了,你可以忍住不出牌,好讓隊友贏,隊友贏,自己也會贏。如此一來,就多了一個群體生活的層次:小我完成大我,完成大我,自己也得益;這是群體生活很重要的一環,以個人分數為計算單位的讀書考試機制,絕對教不到你。
做人得看時勢,別人強時,助他一把,自己強時,也不要忘記互相合作。厚黑學理論不相信這一套,認為助了他人,對方會過橋抽板,等如引火自焚,我不相信這些,因為這樣做人不快樂;快樂為本的人,別人會看得出來,自會以真誠待你,如果他還是害你,你走開就可以,走開了之後,不會耿耿於懷,耿耿於懷者,就不是快樂為本。
人人成名五分鐘
世界早已踏進一個關乎溝通、合作與互相觸動的時代。獨以自己出發的個人榮耀想法,變得很過時。AndyWarhol的「人人可以成名五分鐘」理論,出於六十年代,現在千禧已過幾近十年,是時候對之有新見解。在溝通方便到發瘋的互聯網世代,獨以個人榮耀為目標,等如浪費了所有溝通工具──成名,只是溝通互聯網的其中一環,互聯網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功能,就是分享。由BT到MSN到Blog到Forum,全部都關乎teamspirit,這種團隊精神,讓人明白世界很大,所有事情都是withalittlehelpfromyourfriends,沒有人再單獨躲在房中,現在人人也是別人的entourage(隨行者),人人也是團隊中的一環。某次有人問:「你發起的《BornToBeAWitness》,為甚麼不以你自己為名?」這種想法,以個人榮耀為出發點,實在很……沉悶。
在多媒體年代,越來越少「從頭到尾只牽涉單獨工作」的機會,大家也是龐大網絡中的一員,資訊與知識的分享是全部。不肯分享的人,不會得到全部。是否願意分享,也得看一個人有沒有自信,怕人過自己頭,就不肯分享,結果故步自封。頂尖如歐洲核子研究組織,你上網看看他們的片段,是一群科學家快樂地跳舞,這就是分享知識的真義。
踏進大家互相緊扣的年代,由此伸延,那堆「阿邊個係我介紹佢識㗎咋」、「唔係我,佢有今日?」、「佢都係靠黐住阿邊個之嘛」的想法,已經很out,將之化為仇恨的話更out。現在已沒有誰屬於誰的講法,妒忌是最過時的東西。我不是說現實如此單純,我是說轉個角度去看世界。你的想法利益為本,你就看到一個利益為本的世界;你的想法bitchy,你就會看到一個bitchy的世界……bitchythinking,真的很out。
大家一起玩五分鐘
AndyWarhol說人人也可以成名五分鐘,背後是怎麼一回事?時空一跳跳到六十年代的紐約,當時AndyWarhol用漫畫、電視機、蝙蝠俠等影像作畫,卻得到劣評。就在他抑鬱的時候,朋友來探訪,他說他不知道做甚麼好了,根據報道,朋友MurielLatow說:「你應該做些人人一見就認得出的東西,例如……金寶湯。」
然後,他做了聞名後世的作品:AndyWarhol金寶湯。
AndyWarhol是以「身邊有群entourage」最為聞名的當代藝術家,沒有身邊人的靈感觸發,故事得要重寫。他將重點放在個人虛榮,我把重點放在分享過程。把「人人可以成名五分鐘」,進化至「大家也可以一起玩五分鐘」(不只進化,而是ParadigmShift──範式轉移,由最根本開始轉變);正是在人人也可以成名而──卻只維持五分鐘──的年代,我們更該在乎過程和teamspirit。有時你是小我,有時你得完成大我,角色時刻換轉,總之你好我好,如此思考才global,才不local。
還是不明白這道理,試玩玩斗地主,自會明白。
《核突褲人》連載第五十九回:
核突褲人卓韻芝月尾考試。
(生果金要入息審查真是天大笑話。)
撰文:卓韻芝
電郵:mailto:[email protected]
本欄逢周六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