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世巨星 - 陶傑

再世巨星 - 陶傑

中央電視台拍了《李小龍傳》,大陸網民劣評如潮。李小龍是半唐番的地道香港人,男主角卻滿口北方話。佈景穿崩,五十年代的香港,出現二○○七年的汽車型號和車牌,總之是「差不多先生」症狀大爆發,當做李小龍的反斗搞笑版,還可以一看。
李小龍不可模仿,拍李小龍的傳記電影,是最蠢的生意投資。沒有一齣學李小龍的戲是成功的,因為製片人只天真地以為:找一個身手敏捷的年輕人,惡補幾腳功夫,穿一件《死亡遊戲》式的純黃樽領運動裝,剃一個李小龍髮型,戴一副大墨鏡,就是「李小龍再生」。
這一切都是李小龍的外殼,用一句中國的流行話:這只是李小龍的「硬件」。中國人只有模仿複製硬件的能力,連自己的品牌也不例外──譬如,李小龍叛逆不羈的凌厲眼神,那副不服權貴天地由我作主的意志,早已是絕品,在人人甘為奴才的社會,往哪裏去找?
重現名人,外國有先例──「外國有先例」,前兩天說過了,是一個平庸而創意貧乏的國家最阿Q的流行話,外國沒有先例,他永遠不敢做第一個──外國的先例,前者麥當娜扮演過貝隆夫人,後有美國女歌手羅莉碧思,扮演因厭食症早逝的木匠樂隊女主音歌手卡蘿。
扮演名人,看看人家「外國的先例」是怎樣子:跟ABBA一樣,羅莉碧思的樂隊Karpenters,不追求原唱人卡蘿的外貌。一支樂隊,成為世界偶像,在人家外國,外貌其次,因為觀眾的心智成熟,追捧歌星,首先是他的歌曲的內涵,然後是歌藝,最後才是他的樣貌外表。
因此,模仿木匠樂隊,不要優先學卡蘿的容貌。人海茫茫,樣子和聲線與卡蘿一樣的人,是找不到的。二者擇其一,重點找聲線最神似的那個,樣子不像不要緊,台風和姿態,也可以後來再學。
因為與京劇票友說的「聽戲」一樣,金曲只應天上有,是先閉上眼睛用來「聽」的,Karpenters的才藝,在於聽,閉上眼睛,就像卡蘿復活了,閉上眼睛,你就回到七十年代唸新法書院時與女生交換錄音帶揹書包去圖書館溫功課的偷吻日子,何等快活逍遙,就是處身在TheTopoftheWorld。
讓名人再生,「外國」的先例,品味是如此嚴謹而合理的。「外國」不是差不多先生的胡混社會,人家「外國」做事,除非不為,否則一定做到最好。香港人比誰都認識李小龍,不需要這樣的「公民娛樂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