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與空間,是寫作人的重要養份。香港大學以3,000萬元成立永久基金,推出「傑出人文學者」(DistinguishedFellowinHumanities)駐校計劃,史無前例的為台灣著名作家龍應台設立寫作室,突破大學的正規公開招聘教授制度,讓她擁有辦公室而不從屬任何學術部門,支取教授薪金而不需履行教授正規工作,任期先行三年可再延續。最重要是,龍應台在港大是個沒有老闆的作家,在絕對自由自主條件下專心創作。 記者:冼麗婷
「龍應台成名是公認的,最初她連履歷也不肯寫。」校長資深顧問程介明接受訪問時解釋,本身在美國取得博士學位,曾在美國紐約、德國及台灣出任教授、20多年前以《野火集》成名的作家龍應台,現時在港大的角色既是作家,也是另類的傑出人文學者,「校長想,大學沒有理由容納不到一個作家,於是以另外一種方式遴選,在UGC(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的錢以外找經費。」他為龍應台不需講課寫論文辯解,「這是回歸大學的本質,大學不應只是製造論文的、搞訓練班的工場。」但龍應台每年的創作計劃,受以張永霖為主席的柏立基學院管理委員會監督。
不同一般駐校作家
「龍應台寫作室」運作上隸屬柏立基學院,學院是個招待訪問學者的賓館,以「半個管理人」的方式為龍應台提供地方及「燈油火蠟」。本身是港大柏立基學院院長的程介明說,基金中1,500萬元由「孔慶熒及梁巧玲慈善基金」捐出,1,500萬由大學配對經費支付。預計基金利息收入不會高,將來項目要繼續尋找經費。
港大會繼續邀請在人文領域上有出色成就的人出任傑出人文學者,而龍應台目前是第一個及也是唯一一個。傑出人文學者與一般大學裏的駐校作家(WriterinResidence)不同,駐校作家只逗留幾個月至一年,短期作客;用大學的資源長期「養活」一個作家,又給她極大的寫作自主權,龍應台說台灣及大陸都沒這種做法,相信對本地大學也會有一個觀念上的衝擊。
曾批評「中環價值」
以捐助人名字命名的「孔梁巧玲傑出人文學者」計劃,今日在港大舉行成立典禮。捐助人孔慶熒及妻子孔梁巧玲,七十年代在香港的金融股票行業創立公司,歷數次金融風暴仍能穩健發展。向來敢於批評的龍應台,曾指香港過於着重以經濟及金融為主的「中環價值」,她在訪問中重申,不是要否定「中環價值」,只是不希望它成為香港壟斷一切的核心價值。
龍應台於04年開始在港大任訪問教授,其間出版了《請用文明來說服我》、《龍應台的香港筆記@沙灣徑25號》、《親愛的安德烈》和新作《目送》。
龍應台簡歷
1952年:台灣高雄出生
1974年:台南國立成功大學外文系畢業
1983年:美國肯薩斯州立大學英文博士
1985年:出版《野火集》,哄動台灣
1988年:移居德國
1990-99年:德國海德堡大學漢學系傑出訪問學者在《法蘭克福滙報》寫專欄
1999年11月:台北巿首位文化局局長
2003年:香港城巿大學訪問教授
2004年:香港大學訪問教授
2005年:台北清華大學教授
2008年10月:港大「傑出人文學者」
資料來源:香港大學
特稿
親挑10人帶領編寫文章
從今天開始,除了面對大海的沙灣徑宿舍以外,龍應台正式在港大以傑出學者之名,擁有自己的獨立寫作室。她接受訪問時說感到很幸運,也第一次強烈聯想到上世紀英國著名女作家吳爾芙(VirginiaWoolf)1929年出版的《ARoomofOne'sOwn》。題目來自書中概念:'awomanmusthavemoneyandaroomofherownifsheistowritefiction',引伸至現實生活,就是說,要先有屬於自己的資源及空間,才能有寫作自主權。
龍應台期望港大今後在人文文化上發展為面對整個華文世界的中心。這位港大作家計劃明年6月前完成一本以1949年為題材的文學作品,裏面中港台人物可能包括徐立之、馬英九、李登輝、蒙民偉等。
中學生都可面試
預計明年9月開始,龍應台會帶領10個人開展「HKUStory」計劃,以港大、香港以及中國歷史背景,研究、編寫10篇文章。參與者由她親自挑選,5個選自港大的學生,5個公開徵求,「甚麼人都可以,包括中學生。」但必須包括三大條件:有熱誠、有通透分析力、文筆要好,「先寫一篇文章給我看,然後再面試。」
本報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