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大科研成果 刊美醫學雜誌<br>基因技術治類風濕關節炎

港大科研成果 刊美醫學雜誌
基因技術治類風濕關節炎

【本報訊】類風濕性關節炎是本港常見風濕病之一,患者因免疫系統失調攻擊自體關節,導致關節反覆發炎及變形。香港大學醫學院一項突破性研究發現,採用嶄新的基因沉默技術,可令引發類風濕性關節炎的B淋巴細胞活化因子(BAFF)不再活躍,在動物實驗中已成功抑制關節長期發炎,有關技術估計三至五年內可在人體應用。 記者:梁德倫

醫學界仍未確定類風濕性關節炎的致病原因,但近年研究發現清除B淋巴細胞對類風濕性關節炎病人有顯著療效。港大醫學院病理學系副教授呂力為博士表示,一項以老鼠作試驗的研究證明,高濃度的B淋巴細胞活化因子,與自身的抗體產生作用,是引致關節發炎的關鍵因素。
負責有關研究的博士後研究生林麗君解釋,研究發現類風濕性關節炎病人體內的B淋巴細胞會過度活躍,數量也過多,並吸引T淋巴細胞一起與白血球攻擊關節軟骨,侵蝕軟骨,導致炎症,甚至令關節變形。她說,B淋巴細胞活化因子(BAFF)會促使細胞成熟,其濃度在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的血清及關節組內明顯較一般人高。
林麗君指出,研究是採用近年興起的基因治療技術,將核糖核酸干擾(RNAi)技術與病毒載體結合,研發出可抑制BAFF基因的沉默化治療shBAFF物質,並將之注射在老鼠發炎的關節上,能有效抑制發炎及大幅減輕病情,有關研究結果已在上月出版的《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中刊登。
本港估計有25,000名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因病情不斷惡化,患者最終會失去自理能力。她又指出,研究將隨時會病發的實驗老鼠,分為對照組及注射shBAFF組,每組各有約50隻老鼠,結果發現對照組的老鼠在兩星期內有逾九成都會發病,大部份的發炎程度也屬嚴重。而注射shBAFF的實驗老鼠組別只有半數發病,發病時間也延遲近三倍,發炎程度也較對照組低近半。

三五年內人體應用

林麗君稱,shBAFF物質只注射於關節之中,不會如傳統的口服類固醇藥物等治療,易產生高血糖、骨枯及免疫力下降等副作用。現時有關研究仍處於臨床前階段,若要應用於人體,仍須通過一系列測試,例如安全及療效等,估計最快三至五年內可在人體應用。

沒注射shBAFF的老鼠,關節出現變形(左圖)。接受shBAFF注射後,沒有病發的腳部(右圖)。
港大醫學院病理學系提供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