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美政府大注資,股市絕地反彈,尤其英國,政府介入市場,把皇家蘇格蘭銀行主席古溫炒掉,派幾個官員進董事局。
英國工黨政府一直是市場干預的信徒,十年來,貝理雅沒有完全戒掉這鋪癮,只是把一隻手毛躁的慾望壓抑住,換上一件戴卓爾夫人留下來自由市場的外衣,現在白高敦現出本相,把幾家銀行,包括萊斯收購了的HBOS,和皇家蘇格蘭銀行國有化。
政府變成市場的一個股東,當然後患無窮,開了一個口,以後就得寸進尺。政府委派官員進大企業的董事局,官員是政治動物,他們會把官僚習氣帶進來,什麼屁大的小事,都提到國會來辯論,反對黨慢慢拉鋸,最終因循守舊,一事無成,市場經濟的活力,就慢慢奄奄一息。
像一九七六年的英國:鐵路、航空公司、電力,全是國營,連勞斯萊斯汽車,也是「國家」佔大份。那時候的倫敦,死氣沉沉,跟冷戰時代的莫斯科差不多:天空是灰鬱的,垃圾袋堆滿街頭,路人沒有笑容──聽過一首叫StreetsofLondon的舊歌沒有:「你看見了在那關了門的市場,一個老頭子,穿着一雙破鞋,在街上撿舊報紙嗎?他的眼神沒有了尊嚴,吊兒郎當地漫步,昨天的報紙,刊登着昨天的新聞。」
這就是離共產主義只有兩三步的七十年代,講的是什麼都國有化了的社會。今天的報紙,在刊登昨天的新聞,金融海嘯之後,像懲治一個頑童:本來放任,讓他在自由意思中成長,他穿什麼衣服上學都行,他可以自由選學科,豈知這個頑童在課室裏砸桌椅、塗污牆壁,還把窗框拆下來,偷偷到外面變賣掉,警察來了,沒有辦法,先把頑童綁在椅子上一會,然後改校規,勒令要他穿校服,勒令他按一個時間表上課。
西方的資本主義制度,是不會被一場海嘯衝垮的。這個遊戲,由荷蘭人和英國人在三百年前發明,讓美國的猶太人一百年來爐火純青地發揚光大。如果資本主義制度垮了,人類倒退回中世紀,國際股市跌得越慘,歐美為了保住命根,越要傾全力來救。
資本主義之所以優越,是自己有免疫力,懂得調節。太右的時候,自己偏左一點,太左了,自己再往中間挪一挪,從來不需要一個家長來指點。
股市穩定之後,經濟會蕭條一陣,這是吃藥的副作用,沒有事的。一定不會是中俄兩國上位──這兩個國家,學人家玩股票金融的資本主義,最多只有十年。一個上海人,才剛開船去了一趟崇明島回來,就說比一個荷蘭人更懂得航海,你敢乘他的船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