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4前產品下架執行混亂<br>廣州超市照賣未送檢奶品

9.14前產品下架執行混亂
廣州超市照賣未送檢奶品

內地要求奶製品生產企業對9月14日前產的奶製品進行批批送檢,檢測合格後,須在包裝上加貼「經檢驗符合三聚氰胺限量值規定」的安全標籤,才能重新推出市面銷售的規定,給市場造成混亂。在廣州,有大型超市或士多店,並未將有關奶製品送檢,而照賣,而市面上的安全標籤亦五花八門,令消費者感到無所適應。

安全標籤多難辨認

「之前不是說8月14號以後生產的沒問題嗎?現在又下架了,我一家人喝了這一個月的牛奶會怎麼樣呢?剩下的兩箱能退嗎?真讓人暈!」
國家商務部、工商總局及質檢總局等六部委,本月11日緊急要求奶製品企業,必須將9月14日前生產的所有產品全部下架重檢,不但引起消費者不滿,就連超市員工亦抱怨淪為搬運工,「隨時都處於待命狀態,把剛剛擺上貨架的乳製品,又重新搬回倉庫。」
在廣州市,至今仍有不少超市未將9月14日前生產的奶製品下架。其中包括在天河城廣場吉之島超市,消費者前日在其開放式低溫櫃內,依然看到銷售生產日期為8月18日的盒裝「伊利」純牛奶、8月7日生產的「草原牛媽媽」牌液態奶;有位於白雲區的超市職員更稱,「還未接到下架通知。」而廣州城中村的小型超市和社區售奶點,甚至還在進行蒙牛、伊利等品牌「買一送一」的促銷活動,當中包括生產日期為8月1日的牛奶。
更值得關注的是,廣州市面奶製品的安全標籤亦五花八門,不排除有魚目混珠。其中有產品貼「經中國檢測檢驗科學院檢測,未檢出三聚氰胺」的紅色長方形標識;有的標明「經國家加工食品品質監督檢驗中心檢測,安全健康、品質保證」,還有標識註明「國家安全檢測,未檢出三聚氰胺」等。有市民建議,應該對這些安全標籤做統一化的規範。
南方網/新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