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論:有限資源怎能帶來無限信心 - 盧峯

蘋論:有限資源怎能帶來無限信心 - 盧峯

在歐美各國先後提高存款保障額或實行百分百存款保障的措施後,一直自信金融體系非常鞏固可靠的特區政府及金管局昨天也推出類似的措施。財政司司長曾俊華先生及金管局總裁任志剛先生強調,引入新措施並不意味本地金融系統有問題,而是為了進一步穩定市民及銀行存戶的信心,並避免本地銀行體系的資金為求更大保障轉移到其他地區的銀行。任志剛先生更相信,到二○一○年底新措施限期屆滿時,用以包底的外滙基金不會少了一分一毫。
從本地銀行的營運及資金流轉情況來看,香港並沒有必要效法一些其他政府那樣為銀行存款提供百分百保證。只是既然不少發達國家政府都採取這個措施,加上金融海嘯未過去,新的衝擊還可能出現,特區政府為銀行體系提供一道額外的屏障也不能算不正常。
但是,這樣的百分百存款保證只能是短期的措施,只能是一時救急的做法,不能變成長期的措施;否則將會大幅改變本地銀行的經營生態,鼓勵銀行作大規模的高風險投資或炒賣,令金融系統面對更大的風險及不穩定。
政府一旦長期為銀行存款提供百分百保證,銀行便不用再擔心貸款的風險,銀行便不用擔心投資過度出現資金短絀的問題,因為到最後政府將會動用公帑提供資金填補銀行輸掉的存款。換言之,銀行高層在百分百存款保證下將立於「公我贏字你輸」的不敗之地,他們可放手在投資市場、投機市場大炒特炒,以爭取最大的短期利潤,領取巨額花紅。到投資損手令銀行周轉不靈時,銀行又可向政府伸手要錢。這不是在鼓勵銀行家「豪賭」嗎?這不是在慷納稅人之慨嗎?

剛奪得諾貝爾經濟學獎的克魯明九四年寫的「TheAgeofDiminishedExpectations」談到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美國的存貸銀行倒閉危機時就指出,政府為這些銀行及金融機構的存款提供保險令銀行高層競相以高息爭取存款,然後把資金大規模投入高風險的投機市場。當投資氣氛逆轉,一家一家銀行相繼出事,最終納稅人要付出超過一千五百億美元收拾爛攤子。像這樣的教訓,香港一定要牢牢記着。
政府財金官員又說,把百分百存款保障的實施期限定在二○一○年底可以讓社會就提高存款保險限額達成共識。
今次金融海嘯對銀行體系的衝擊的確非常巨大,向來被視為穩健的香港銀行體系也出現東亞擠提事件;這些無疑令不少人感到有必要提高存款保障額。有政黨建議保障額從十萬升至二十萬,有的認為應該增至五十萬或更多。
表面上看,保障額越高自然越好。問題是存款保險並不是免費午餐,銀行肯定會把存款保險的成本轉嫁在存戶身上,例如省減他們的存款利息,又或是增加手續費。若果把保障金額大幅增至五十萬元或以上,保費將會大幅上升,存戶的利息收入便會大減,其中小存戶所受的影響最大。因此,不管是政黨、市民、存戶在考慮這個問題時都不要被一時的恐慌或不安情緒左右,而應當小心衡量風險,小心衡量成本。
若果倉卒決定大幅提高保障額,小存戶將會得不償失,長期付出不必要的代價。
周一至周六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