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美國大選遇上經濟逆轉,候選人往往會開出很多期票、救市方案來顯示自己有能力解決選民的飯碗問題。
但是,大多數候選人的方案都是紙上方案,要不是無法實行就是沒對症下藥。紀錄比較好的是列根。他1980年與卡達角逐總統寶座時以全面減稅作為活化美國經濟、打破滯脹困局的靈丹妙藥。經過多番角力,減稅方案逐步落實,減輕了納稅人負擔。但真正扭轉亁坤的是前聯儲局主席伏爾克(PaulVolcker)。他為了馴服通脹這頭惡獸,不惜大幅調升利率,令失業率大幅上升,令工資上漲的速度明顯放緩。經過幾年的努力,經濟好轉,滯脹消失了,換來了「MorninginAmerica」。
救市方案不管用
1992年大選同樣碰上美國經濟衰退。克林頓更以「It'stheeconomy,stupid!」來諷刺老布殊總統不懂經濟,不明民間疾苦。克林頓的經濟大計主要是想透過重整貿易秩序,透過managedtrade(調控貿易)逼貿易夥伴如日本增加進口美國貨品及服務,讓美國製造業工人可保住飯碗。但當時日本已開始走下坡,相反美國的資訊科技、高科技產業開始領導群雄,成為推動經濟火車頭。到他上任後不久,已不再提甚麼調控貿易,反而以推動自由貿易及全球一體化的先鋒自居!
今屆大選奧巴馬及麥凱恩碰到的是百年一遇的金融海嘯,原本是增長動力的金融服務業成了重災區,一向積弱的製造業又沒有起色,房地產及建築業更是死水一潭。兩位候選人近期不約而同的大打經濟牌,各自提出刺激經濟方案。
先不說兩個救市方案的內容,只看看兩個方案的規模就知道方案不管用。奧巴馬的方案動用600億美元左右,麥凱恩的方案則不足600億美元。美國是一個13萬億美元的龐大經濟體,只拿數百億美元救市就等如拿一塊「藥水膠布」為一個被斬多刀、周身流血的大隻佬療傷。這管用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