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整個世界是一個封閉的經濟體,所有儲蓄必須與所有投資相等,所有消費也需等於所有產出,因此一國在資金流上呈現盈餘或赤字,即表示該國是否有能力對外進行投資、或者得向外融資以填補短缺。其中,經常賬作為國際收支中的主要項目,與外貿、國民所得及滙率之間關係密切,可充份反映一國透過貿易活動,在資金方面呈現流入或流出的狀況。
在信用市場蓬勃的同時,國家向外集資有許多不同管道,包括手上不乏現金的各國央行及民間投資者,都對有國家保證的債務,有高度興趣,然而當信用市場開始瓦解時,過去融資的管道逐一關閉,倘若外債國家的貨幣同時大幅度貶值,將進一步擴大外債部位,亦使得該國身陷流動性的危機。
南韓面臨嚴峻調整
近日,不少市場人士便質疑,過去幾年南韓的經濟榮景,只是構築在信用擴張下的假象,如扣除經濟成長背後所需負擔的代價,正如許多過度槓桿的大企業一樣,南韓的競爭力將在此次去槓桿化的過程中,面臨更嚴峻的調整。
除幾個大型金融中心如香港及新加坡,不少亞洲國家在過去金融化程度較低,在國際排名中敬陪末座,原因是與亞洲人喜愛儲蓄的保守消費習慣有關。
然而,最新一期的國際貨幣基金報告指出,金融危機對經濟面衝擊的深淺度,將取決於企業或家計單位資產負債表的強度,筆者不僅十分認同此種看法,也認為在此情勢上,亞洲人或是家族性亞洲企業的「涉世未深」是相對有利的。
高儲蓄抗信貸風暴
不同階段的經濟發展,也是歐美與亞洲的儲蓄率處於不同位置主因,台灣由於財富管理業務的興起,使得近年儲蓄率滑落至25%左右。然而中國近四成的民間儲蓄率,雖然有人歸咎於金融市場的不發達,卻也在信貸風暴下,為中國提供一層保護網。
譚文傑
http://trade.fubon.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