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國有先例 - 陶傑

外國有先例 - 陶傑

眼見英美都傾政府儲備給銀行泵水,香港特區政府也膽大了,跟着宣布:運用外滙基金,給全香港銀行存款大包底。
為什麼忽然大手筆?很簡單,因為「外國人」已經先做了。只要外國有了先例,中國人才會膽壯而照跟,這是一種民族心理自卑症。
電視台的朋友都知道,編導想開一個新的遊戲節目,向上頭推銷,如果這純粹是他的發明,上頭絕對不敢拍板,因為在世界其他地方,沒有成功的先例。
但如果他告訴孤陋寡聞的上司:這個新節目,不是我憑空想像的,「原型」來自美國的CBS最近收視率爆燈的《大衞牙擦騷》。上頭聽了,眼睛眨了眨,不說話了,你再給他看看牙擦騷的新節目,看見外國的「先例」,他就放心了,既然在美國也行,那麼就試一試吧。
所以《百萬富翁》是英國先有的,香港才有;AmericanIdol也是美國有的,香港也跟着有《殘酷一叮》。至於虐待式的集體搶食wasabi之類的娛樂比賽,是日本的電視台最先發明,更不在話下。美國先有了《豪門恩怨》,香港才有《家變》之類的大家庭長篇內鬥劇。
電影也一樣。向老闆sell橋,大型武俠,千軍萬馬,說得天花亂墜,不要忘記加一句:場面就要像《帝國驕雄》,加人物性格像《臥虎藏龍》,有了賣座電影的先例,老闆就放心博這手了。
「外國有了先例」,永遠是許多人用來壯膽的決策標準。一百五十年來,中國人每一樣轉變,都不是自己的發明,而是跟隨外國。「十月革命一聲炮響,給我們送來了馬克思列寧主義」,但如果俄國人的炮聲不響了,你會發明共產主義的制度嗎?鬼佬不領先放屁,你的褲襠也不敢跟着洩氣的。
中國的共產主義,是學蘇聯的;香港的法律,是學英國的;香港人嘆紅酒,跟隨法國人,穿靚衫,以巴黎和米蘭的為潮流的依據。
戊戌政變,學的是日本明治維新。蔣介石手下的藍衣社,來自納粹德國。香港的「積極不干預」,是英國人夏鼎基留下給你引用的。香港特首「親民」,是飲涼茶吃蛋撻的肥彭開的先例。連什麼大紫荊、金紫荊、銅紫荊,完全是英國人KBE、CBE、OBE勳銜的盜版。
所以只有香港的功夫片,揚威西方,因為外國人都很清楚,只有功夫和李小龍,是中國人唯一的第一手貨色。
連立法會的主席為自己的權力慾辯護,也說「英美的議長都這樣子」,這樣的處境,講創意,講發展什麼品牌,軟實力,以為二十一世紀,真的由他來主宰?可憐哪。現在,英美也干預市場了,香港照跟,沒錯的,我們都投鬍鬚曾一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