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海嘯導致銀行拆借市場陷於癱瘓,歐洲多國隨即向銀行注資及為拆借提供擔保,美國昨亦迅速跟隨,令脆弱的市場信心帶來新希望,帶動環球股市連日顯著回升。分析員普遍認為,隨着更多國家推出相應救市措施,應可改善銀行間互不信任的情況,重新啓動拆借市場運作,但信貸市場能否「藥到病除」仍有待觀察。但無論如何,由於環球經濟經此一役已元氣大傷,未來出現放緩無可避免,但相信陷入嚴重衰退機會不大。
金融業是百業之首,要令經濟回復增長動力,首要便是穩定金融市場,鞏固銀行信心。針對銀行業信心不振,歐美各國決定直接向銀行注資,以增添各界對銀行的信心。初步所見,昨日各地的拆息回落,顯示措施對拆借市場有紓緩作用。
不過,有分析員認為,要判斷金融市場能否擺脫最危險時刻,除了參考市場資金流動性及拆借活動頻繁程度外,3個月美國國庫票據與歐洲美元同業拆息的息差(TED),乃關鍵所在,看TED的息差能否回復正常。
脫危險期否 看TED息差
事實上,過往的正常情況下,TED息差一般僅50點子,但自次按危機爆發後,息差不斷飆升,上周五曾升至破紀錄的460點子,除反映銀行融資成本上漲外,亦顯示債務違約風險急升,市場欠缺互信,故銀行寧囤積居奇也不向外拆借。分析員表示,只要TED持續高企,便反映銀行之間的拆借未能回復正常。
經濟方面,儘管經濟師大都持審慎態度,認為即使措施能對經濟帶來正面作用,但借貸市場緊張已開始影響正常經濟活動,增加經濟衰退風險。法巴經濟師巴貝特表示,全球經濟受衝擊,猶幸歐美政府出招穩住市場信心,減輕環球經濟陷入大蕭條的可能,惟金融海嘯對環球股市造成重大傷害,經濟應難免會出現輕微衰退。加州大學經濟教授德朗指目前金融市場為1980年代以來最嚴峻,若全球僅經歷25年來最嚴重衰退已是好事,但願不會出現像大蕭條般又長又深的衰退期。
這波摧殘全球金融體系的海嘯,令各國由各自為政變成聯合出手,不僅成功對疲不能興的股市帶來振奮作用,更為瀕臨絕望邊緣的投資者帶來點點燭光。不過,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總幹事卡恩指出,基於金融海嘯肆虐,全球經濟應無運行,故調低今明兩年經濟增長預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