倫常慘劇一周年(二之二)
【本報訊】一年前,三屍倫常慘劇令天水圍愁雲密佈。某一個晚上,數十名街坊到重災區天耀邨燃起燭光。燭光安撫了死者,不自覺照亮了天水圍。落難中產、基層師奶、失業工人在星火下看到天水圍規劃有病、結構有病,遂發動單車遊行、草擬民間就業方案,爭取調減車費、興建醫院……一年過後,天水圍的核心問題仍未解決,但居民已從自救運動中看到了希望。記者:雷子樂
「天水圍居民唔係貪得無厭,我哋只不過要話畀政府聽,係你規劃失誤,𠵱家要用多啲資源去補救番。」43歲的鍾炳勝居於天水圍北天恒邨,他是「衝開圍城踏出新天大聯盟」的主席。從事室內設計的鍾炳勝,98年亞洲金融風暴後經歷負資產、破產打擊,曾差點爆發家庭暴力問題。後來他遷入了天水圍,覺得樓宇舒適「好住」。生活安定了,但看到區內的問題,決定站出來發動居民自救。
鍾炳勝與街坊舉行了兩次遊行,但過去一年政府承諾興建的醫院仍然「無影」、西鐵半價只惠及學生、巴士加價2至4%、區內拓展就業仍未見效。他每天花3小時乘車上班、落班,每月車資約1,200元。他月入約逾萬元,跨區工作還是可以。但聯盟成員娟姐說,基層跨區做清潔,月入只有5,000元,車費已花去逾1,000元,誘因不足。她最後選擇留在區內學校做兼職清潔工。
過去一年,天水圍居民飽受通脹困擾,區內舖位被領匯、長實壟斷,租金高,物價貴。最近連元朗的菜價也在升,娟姐說近年居民索性到深圳灣買平餸,笑說「代人買餸」,或許是一門有潛力的生意。
人口結構問題未解決
另一組織「自主聯盟」主席何家康搬入天水圍約五年。他承認社會問題在全港各區都有,但天水圍是個「社會問題放大器」,不斷湧入基層居民,但就業路途偏遠、交通費貴,結果齊坐困愁城。他因而草擬了一個天水圍主題公園方案,希望吸引旅客到訪消費,且創造區內就業。
一直跟進天水圍問題的前立法會議員張超雄表示,該區規劃失誤,貧窮人口過多等結構性問題根本未解決。天晴邨今年至明年將有18,000名基層市民遷入,加上金融海嘯一觸即發,都是天水圍未來面對的挑戰。他認為政府應停止編配公屋居民到該區,並要透過稅務、地租優惠在附近發展環保工業,或商業後勤基地,促進區內就業。
天水圍的變化
公屋居民人數
06年:165,319 08年:176,000 升跌:+6.5%
綜援個案
07年9月:14,453 08年9月:14,198 升跌:-1.8%
新增虐偶個案*
07年1至6月:326 08年1至6月:387 升跌:+18.7%
新增虐兒個案*
07年1至6月:64 08年1至6月:62 升跌:-3.1%
列為刑事的家暴案
07年(1-9月):172 08年(1-9月):114 升跌:-33%
*為元朗區數字
資料來源:房署、社署、警務處、統計處
街坊心聲
《守望相助》
梁彩琴是發生慘劇樓宇的互委會主席,她說事件令部份街坊關係變得更緊密,更覺得要發起居民自救行動。
《創造就業》
自主聯盟主席何家康形容天水圍是個「社會問題放大器」,他草擬天水圍主題公園方案,希望吸引旅客,創造就業。
生活好轉 張建宗「老友」脫苦
【本報訊】勞工及福利局局長張建宗昨表示,過去一年他走訪天水圍十多次,與居民建立了友誼,認為這裏是個年輕、積極、樂觀的社區,絕非悲情城市。張建宗其中一位天水圍朋友,應該是去年曾在晚會拉着他哭訴舉家失業的天耀邨居民封振東。封先生昨表示一家生活已有改善,但仍希望張建宗這位「老友」為天水圍居民爭取更多就業機會,並規管標準工時。
隱蔽家庭 失業七年
55歲的封振東一家四口,曾是區內典型的隱蔽家庭。他曾失業七年,兩名兒子也曾沒工作動機,一家人每日只以每袋4.5元的減價麵包充飢。封先生去年找到送外賣工作,但上班不久即被警察抄牌,結果張建宗落區當日,上前向張哭訴。封先生說,後來張建宗致電給他,並協助他兩名兒子找工,「所以有次收到電話民調,我畀咗佢滿分。」
他續稱,細仔曾任文職,常常「朝9晚12」,惟有轉工。他認為張局長應規管標準工時,並繼續為天水圍居民創造更多就業機會。「呢一年好多冇嘢做嘅街坊都搵到工,有工做,好多問題都解決到。」
張建宗昨回覆本報查詢時表示,政府曾舉行招聘會、促成馬會在區內開設電話投注中心暨義工及培訓中心、撥地給房屋協會發展綜合長者社區計劃,為社區帶來新的經濟動力。
環境改善 中產撤退後漸回流
【本報訊】前特首董建華將天水圍停售的居屋變成公屋,早已令天水圍的人口結構嚴重失衡。曾幾何時,天水圍的負面標籤嚇退了區內僅有的中產階層,令貧窮、就業等問題進一步惡化。不過,有天水圍區議員表示,區內環境慢慢改善,加上直資學校等配套,過去一年來已成功吸引不少中產人士「回流」天水圍。
空置單位有新客
元朗區議員李月民居於嘉湖山莊,他指過去數年來,中產居民漸漸由撤退變成回流。他指03至06年間,天水圍多番被標籤為悲情城市、貧民區,令居於私樓的中產不斷搬走。「嗰時有好多做生意嘅街坊同我講,話住呢區會俾人以為自己唔掂,一定要搬;又有人話為仔女着想,唔住呢區。」
李月民續稱,隨着區內多項公共設施如圖書館、泳池動工,又有多間直資學校落成,加上過去一年沒再發生悲劇,許多從前空置的私人單位,最近半年再有新住客遷入。
李月民認為,政府應該批准區內興建更多的直資學校,發展優質教育,及改善由天水圍往中環的交通配套,並爭取調減車費,吸引更多中產入住。「佢哋消費能力高,可以促進低下層有更多就業機會。」
你的回應
天水圍三屍慘劇發生一周年,事主陳先生遷出傷心地,但他怎也揮不走家破人亡的痛苦。以下為讀者在《蘋果》網絡發表的心聲。
除咗寄予同情外亦會自勉自勵……睇見陳先生嘅境況好心酸,前路係好難行,觸景傷情係好難頂嘅,最重要都係佢能自我開解,望佢加油走出谷底。──Orchid
希望各界關注天水圍及基層家庭,唔好後知後覺。每次都係有事發生先去跟進。──takeiteasy
希望陳先生可以早日放下悲傷……──edea
唔好成日話天水圍人只識攞着數,一個天水圍已經住咗成30萬人,但係設施又真係不足,一間屯門醫院就要容納元朗、屯門、天水圍嘅病人,出去打工嘅飯錢同車費已經冇咗千幾,仲要供強積金,仲要早出晚歸……──allbutluck
天水圍點解咁多問題,原因是太近大陸,又多大陸新移民,想整好都幾難㗎。──香港市民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