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上談感受:今早有一件有趣的事發生<br>克魯明走出象牙塔

網上談感受:今早有一件有趣的事發生
克魯明走出象牙塔

【諾貝爾獎】與一般遠離群眾的經濟學家不同,克魯明沒有活在自己的象牙塔中,他高調敢言,常公開發表言論,又定期在美國《紐約時報》撰文,他寫的文章深入淺出,既生活化又幽默風趣,是名副其實的大眾經濟學家。

昨天克魯明獲獎後,不斷收到恭賀來電,他接受《紐約時報》訪問時坦言:「這是很怪的一天,但怪得很正面。」他又感謝已故麻省理工教授多恩內什當年鼓勵他研究國際貿易,才有今日的成就,「1978年初一個下雪天我探望他,告訴他我的想法,他對我說:『你一定要把它寫出來。』」
克魯明沒有一派學者形象,身上總穿着同一件毛衣外套,滿臉鬍鬚,予人不修邊幅的印象,不認識他的人,的確想不到他是舉世知名的經濟學家。過去10多年,他推出近20本著作,1999年起在《紐約時報》撰寫專欄,他的文筆清晰流暢,輕鬆幽默,沒有一味拋出艱澀深奧的經濟學理論,因此深受平民大眾歡迎,被譽為是「凱恩斯以來最能寫的經濟學家」。

幽默網友:不要用獎金買樓

克魯明也有在《紐約時報》寫網誌,昨天他網誌的標題是《一個有趣的早上》,下面還鬼馬地寫道:「今早有一件有趣的事發生在我身上……」網誌上還留了大量賀言,有網友叫克魯明要繼續寫專欄和網誌;也有人幽他一默,提醒他千萬不要用獎金買樓,否則肯定損手。
《紐約時報》的同事、專欄作家萊維特也第一時間恭賀克魯明,又說雖然有人驚訝他只有55歲便獲獎,似乎年輕點,而且又是單獨獲獎,但他認為「大部份的經濟學家都覺得克魯明是實至名歸」。
克魯明1953年生於一個美國中產家庭,十多歲時受科幻小說大師阿西莫夫的《基地三部曲》影響,立志要成為一個拯救文明的心理史學家,不過大學沒心理史學,因此選了最接近這科的經濟學讀。

大學生涯喜歡歷史多過經濟

可是在麻省理工學院讀書時,克魯明似乎喜歡歷史多過經濟,天天跑去上歷史課,只讀了經濟學必修科便算。直至大學二年級,著名經濟學家諾德豪斯偶然看到克魯明一篇關於汽油價格和消費的文章後驚為天人,立即邀請他做研究助理。
1978年,他在一個有很多國際知名的經濟學家出席的研討會上,發表一篇關於壟斷競爭貿易模擬的論文,獲得高度評價,自此金錢榮譽接踵而來。但對克魯明來說,名成利就與否他倒不太關心,他說過從事經濟學研究,全因他覺得經濟學有趣之極,世上沒有其他事情比經濟學更能令他興奮,「當你發現那些推動歷史發展的重大事件,那些決定一個帝國興衰的力量,能夠被數字和符號所詮釋,還有甚麼比這更激動人心?」
獲得諾貝爾獎當然值得開心,克魯明也立即致電妻子和父母,與他們分享這份喜悅,他承認獲獎會改變他的人生──但只是暫時性,相信兩星期後就會一切如常,「我會繼續工作,希望獲獎不會令事情改變太多」。畢竟經濟學對他才最重要。
德新社/法新社/美國《紐約時報》

克魯明(PaulKrugman)研究成就

‧主要研究領域包括國際貿易、國際金融、貨幣危機與滙率變化理論。所創建的新國際貿易理論,分析解釋了收入增長和不完善.競爭對國際貿易的影響,亦是新凱恩斯經濟理論的倡導者,主張政府有限干預

‧政治立場傾向自由主義與革新主義,經常批評現任美國總統喬治布殊的外交與內政

‧經常在《紐約時報》、《外交事務》等刊物發表文章,出書20本,曾在專業期刊發表的文章逾200篇

路透社/維基百科/《蘋果》資料室

克魯明重要著作

《國際經濟學:理論與政策》(InternationalEconomics:TheoryandPolicy,今年推出第八版)

《大破解:我們迷失在新世紀》(TheGreatUnraveling:LosingOurWayintheNewCentury,2003)

《蕭條經濟學的回歸》(TheReturnofDepressionEconomics,2000)

《流行國際主義》(PopInternationalism,1996)

《兜售繁榮》(PeddlingProsperity:EconomicSenseandNonsenseinanAgeofDiminishedExpectations,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