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股市陷入極度混亂及恐慌的狀態,市場恐慌情緒加深,包括對金融機構財務狀況日益加劇的疑慮,以及擔心環球經濟步入長而深的衰退期。TEDspread(三個月美國國庫票據孳息及同期Libor的息差)持續擴闊及創24年來的新高,可清楚反映出市場對歐美銀行及銀行同業間的信心持續惡化;而對未來經濟前景的恐懼,則主要在全球經濟寒暑表-美股暴瀉表現出來。
道指上周最低位,已創下比1929年華爾街大股災(30年代經濟大蕭條的前奏)還稍大的單周跌幅,1929年道指單周重挫23.62%,上周卻曾一度下滑23.64%),這是否意味市場認為已病入膏肓的美國經濟,未來將重演30年代的大蕭條?抑或預示着曹仁超前輩所言,美國步向結束過去一百年的光榮史?又或是去周環球股災只是投資市場的過敏表現?
去槓桿化減通脹憂慮
上述問題的真正答案,莫說是筆者,相信連苦尋對策的G7財長和央行行長們現在也不清楚。不過,這場金融海嘯肆虐至今,對未來經濟發展而言,並非盡是壞消息。首先,美元及美國國債反因這場世紀風暴絕處逢生,一方面有助美國政府繼續利用印鈔機來爭取時間,試圖化解金融體系的信心危機,令美國政府在最壞情況下,可扮演本土銀行體系的最後結算者以及直接向企業貸款,以緩衝因資金周轉問題產生的大規模企業倒閉潮。
此外,金融機構去槓桿化、大量對冲基金收縮、衍生工具活動大減,雖對股市復蘇構成負面影響,但至少商品投機活動大降,暫減輕各地央行對通脹威脅的顧慮,使決策人可採取較進取的貨幣政策,紓緩經濟衰退帶來的痛苦。最後,中國未來經濟增長難免放緩,但對資產結構健全的建設銀行(939),卻浮現業務拓展的機遇。
曾永堅
作者曾永堅為證監會持牌人士
電郵:mailto:[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