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入世的經濟學家 《紐約時報》專欄作家 預示亞洲金融風暴 預示美國樓市崩潰<br>克魯明奪諾貝爾獎

最入世的經濟學家 《紐約時報》專欄作家 預示亞洲金融風暴 預示美國樓市崩潰
克魯明奪諾貝爾獎

今年的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在金融海嘯肆虐全球之中誕生。經濟學獎被批評過去頒太多獎給自由市場學派的人,間接鼓勵華爾街的貪婪不受控,釀成金融海嘯。今年經濟學獎,果然就頒給一個不認為市場萬能的人──美國經濟學家克魯明(PaulKrugman),一個預測亞洲金融風暴的經濟學家,一名猛烈批評喬治布殊總統的《紐約時報》專欄作家,一位用流暢文筆將經濟智慧帶入大眾的學者。對於救市措施,他認為英國昨日注資入股銀行是做對了。

55歲的克魯明現為普林斯頓大學經濟與國際事務教授,在耶魯大學畢業、麻省理工學院拿博士學位,是薩繆爾森(PaulSamuelson)和索羅(RobertSolow)的愛將,屬新凱恩斯學派,主張自由貿易,卻不反對政府干預,政見傾向自由派,關心政府政策對貧富差距的影響。

批共和黨為「蠢人黨」

克魯明這位經濟學家,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1994年在亞洲經濟一片看好聲中,他獨指出亞洲經濟奇迹過譽,尤其是東南亞國家的經常賬赤字高企,早晚會出現危機。三年後的亞洲金融風暴印證他的預言,技驚四座,成為經濟學大紅人。對於這場金融海嘯,克魯明也有很多意見,指喬治布殊放寬監管華爾街和財政政策太寬鬆是成因之一,今年3月預測美國樓市平均要跌25%,樓市之後又果然崩圍。
在周日發表的文章中,他指金融海嘯的核心問題就是銀行資不抵債,制止危機最直接了當的方法,就是入股注資,英國白高敦政府直接注資銀行和金融機構的方案,顯示「願意對金融危機作出清晰思考,然後當機立斷」,直搗問題核心;而美國財長保爾森買起問題資產的方案,只是出於小政府意識形態盲點。
他又批評共和黨在金融海嘯的表現,指已變成「蠢人黨」,總統候選人麥凱恩不懂經濟。他對喬治布殊政府更向來不留情面,他在《紐約時報》專欄中,對喬治布殊批評毫不留情,從加州能源危機、減稅政策和伊拉克戰爭等都辛辣批評;又指喬治布殊是歷來說謊最多的總統,聯儲局前主席格林斯潘在國會公開支持喬治布殊的減稅措施,是濫用職權,應為此道歉。

「最能寫的經濟學家」

克魯明昨日清早知道得獎後,咖啡未喝就向記者談論經濟現況:「我們正目擊一場危機,嚴重得像亞洲1990年代的那次,這場危機有點類似大蕭條。」他指英國帶領各國救市後,「今日我沒有上周五那麼害怕。」
克魯明研究範疇多,著作也多,著寫和合著至少29本書、超過200篇學術文章。1999年起更在《紐約時報》寫專欄,透過流暢清晰的文筆,深入淺出地跟大眾分享他的獨到意見,有人推崇他是「凱恩斯以來最能寫的經濟學家」。評審委員會成員埃林森(ToreEllingsen)說:「克魯明不止是個科學家,也是個意見領袖。」
克魯明說,他的作風不會因得獎而改變:「這個獎會增加知名度,但希望不會令我要去太多純名人活動。」他將得到1,000萬瑞典克朗(1,088萬港元),12月10日在斯德哥爾摩領獎。

對經濟地理學有貢獻

瑞典皇家科學院的經濟學獎評審委員會,一直強調選得主重學術貢獻,不分意識形態,昨日(周一)公佈克魯明得獎,指原因是他對國際貿易分析和經濟地理學的貢獻。
克魯明1979年發表一篇只有十頁長的短文,提出新國際貿易理論,指兩個條件相若的國家消費者會喜歡有不同汽車品牌的選擇,所以主張自由貿易,以擴大經濟規模效應,令車價減低,令全球消費者受惠。
克魯明1991年又將這套分析發展出「新經濟地理學」理論,指在運輸成本會妨礙貿易下,人口多的國家會更好地發揮經濟規模效應,實質人工較高,消費選擇較多,反過來吸引更多人聚居,促成都市化。
美國《紐約時報》/美聯社/路透社/法新社/諾貝爾獎官方網站

克魯明小檔案

‧1953年2月28日生於美國紐約
‧1974年畢業於耶魯大學,主修經濟,1977年在麻省理工取得博士學位
‧曾在耶魯大學、麻省理工、史丹福大學等任教
‧1982-83年任列根總統經濟顧問
‧1991年獲美國經濟學會頒發克拉克獎
‧2000年起擔任普林斯頓大學經濟與國際事務科教授

資料來源:《蘋果》資料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