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市風雲:美麗有罪 - 劉祥發

樓市風雲:美麗有罪 - 劉祥發

香港的銀行界,向來以高效率、穩健及可靠見稱,但自從雷曼迷你債券事件曝光後,很多投資者蒙受無法想像的損失。
雖然,現時該批投資者有可能因為政府的干預,可取回部份損失,但整件事件中,金管局及證監會明顯未有足夠監管。至於銀行方面,在銷售手法上,亦有誤導之嫌,因此事件發展到此地步,其實是反映出系統的失誤。

銀行欲置身事外

連日來該班雷曼迷你債券苦主上街示威表達不滿,但銀行方面,在接見苦主商討時欠誠意,表現較積極的滙豐銀行,都僅強調他們只是信託人,似乎希望自己可以置身事外。
筆者早前,曾在某銀行目睹其職員,如何用壓迫性的手法,向某些長者,強力推銷結構性產品,其間從未聽聞他們解釋其風險所在,最後該名長者不虞有詐,替他們買下有關產品。很明顯,這只是事件中的冰山一角。
一向以來,地產代理給外界的印象,都是不甚專業。但事實上,當代理向客人推銷二手物業時,有必要向潛在買家提供「開門七件事」等物業資料(物業的面積、樓齡及是否有僭建物等資料)。倘資料不齊或出現差誤,客人可向地產代理監管局投訴有關代理,如最終證實代理專業失當,有關代理可被懲處,嚴重者更可被吊銷牌照。
現時的問題是,有關的銀行職員,是否有隱瞞其中風險,並誇大其回報率及安全性,以誤導性手法誘使客戶接受他們不準備承受的風險,繼而向銀行買入那些結構性產品。如最後調查證明銀行專業失當,有關的銀行應受譴責之餘,尚要吊銷該等銀行銷售有關產品的牌照。

地監局反應更快

早前當火炭御龍山開售時,曾有消息指有代理行偷步賣樓,地監局有關高層,立即到地盤巡查及發出聲明,結果事件很快平息。
現時反觀雷曼迷你債券事件,輾轉發生了一段時間,政府只叫苦主聯絡其相關銀行,以了解事件的最新進展,但對於銀行是否在出售產品事宜上,曾否出錯,着墨不多,究竟政府為何在這事件上顯得那麼軟弱,反應那麼慢﹖
金管局及證監會為何不能像地監局那樣,在重大事件發生後,立即發出聲明。
數年前,當銀行按揭戰白熱化之際,某著名銀行為搶生意,不惜支付高於金管局指令現金回贈的上限予客人,這公開的秘密維持了一段時間,但金管局好像未曾發現該事,直至最近的雷曼迷你債券事件,該局又未能察覺銀行以美麗手法,去銷售該等產品的風險,故政府、金管局、證監及銀行在事件上,難辭其咎。
劉祥發
mailto:[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