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風濕病患者長期受關節痛困擾,影響日常生活,一項調查發現,水中運動能減輕患者疼痛達31%,可令病情嚴重的患者重拾自理能力,逾九成曾參加水中運動的患者也認為有助控制病情,但礙於本港的泳池設施未能配合,只有不足三成半患者可持續進行練習,香港風濕病基金會建議推廣水中運動,令更多風濕病患者及關節痛長者受惠。 記者:梁瑞琼
常見的風濕病包括退化性關節炎、類風濕性關節炎、強直性脊椎炎及系統性紅斑狼瘡等,註冊物理治療師潘經光表示,患者會因關節發炎、疼痛及破損,甚至變形,失去日常活動及工作能力,香港復康會的調查就發現水中運動可減輕痛楚達31%,有效改善患者的活動能力。
潘經光解釋,患者在高水溫及無地心吸力的環境下進行運動,可促進血液循環,減輕痛楚,故可做出在陸上做不到的動作;水的阻力也可幫助患者鍛煉肌肉,患者更可利用浮板等器材,在水中進行不同運動,改善關節活動能力、幅度及僵硬度等,水中運動也能紓緩長者的退化性關節痛。
不少風濕病人對「掂水」也有誤解,例如以為風濕病不能濕水、關節痛時不能落水運動,或要懂得游泳才可做水中運動等。潘經光指患者若出現關節急性發炎或身體不適,進行水中運動前要先諮詢醫生,患者一般每周可進行兩至三次水中運動,每次約30分鐘,運動前後要做伸展動作,若進行水中運動時出現新增關節痛便應停止。
今年50歲的李小姐患上類風濕性關節炎近23年,手指、腳趾等小關節全受病情影響變形,十多年前曾參加水中運動,但覺得泳池太擠逼便放棄,約三個月出現嚴重關節發炎,全身劇痛,於是再次做水中運動,她說:「因為有浮力,落咗水後唔覺得痛,活動幅度大好多,可以做到物理治療師建議嘅動作,上水後個人鬆晒。」
惜泳池設施未配合
香港風濕病基金會最近一項調查訪問了396名風濕病患者,只有52%人曾參與水中運動,當中逾九成人認為水中運動對身體狀況及病情控制有幫助,但34%人表示要持續進行水中運動有一定困難,主要是泳池的設施未能配合。
該會主席兼風濕病科專科醫生李家榮建議當局推廣水中運動,如將泳館內其中一個泳池撥作體弱人士優先使用,並提高水溫及加裝強防滑設施等,以及開設更多水中運動班。有興趣參與該會水中運動班的市民,可致電:23466336查詢。
水中運動的好處
特性:水溫保持32至36℃
作用:促進血液循環及新陳代謝
令肌肉及精神放鬆
紓緩痛楚
特性:浮力
作用:有效減輕關節負荷及勞損
減輕痛楚
提供一個無地心吸力的運動環境
特性:阻力
作用:利用水阻力讓患者安全地進行運動訓練
可改變活動速度,以調節運動強度
資料來源:香港風濕病基金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