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中文 - 塵翎

學中文 - 塵翎

報界某前輩送女兒去英國升中學,怕她忘記中文,規定她每周要寫一封信回家報告近況,因掛念心切,連郵寄也省卻,直接越洋傳真就可。棄鍵盤而用紙筆,也讓她記住了筆劃。效果其實是不錯的,雖然為父的每次一揮筆就是洋洋灑灑幾頁紙,只換來女兒千辛萬苦筆耕一張紙,但總算能夠保持基本書寫中文能力。
在紐約重遇在歐洲認識的美籍華人朋友,有人打算明年到中國工作,慨歎不懂中文甚吃虧,都在想辦法惡補。他們畢業於名牌大學,有國際視野,卻沒有中國視野,一樣煩惱多多。說起來,他們的上一代移民來美,趕快融入社會開枝散葉,倒也希望下一代在這裏生根,與人家小孩同聲同氣。反而是第二代長大之後,不少人慢慢覺得與美國主流社會格格不入,開始尋根之旅。
好友S說起一個追求她的男孩,雖然大家同是背景相近的「ABC」(AmericanbornChinese),但她還是沒有接受他,原因是他太「美國」。我有點意外,沒想到她的身份認同原則那麼鮮明。她會說多種歐洲語言,偏不會讀與寫中文,花了很多時間也學不好,教她十分沮喪。短期去不了中國工作,仍先找在香港的美資公司,當是熱身。
以前看到這些關於西方人學中文的報道,都只當是東方淘金熱效應,直至聽到這些美國「80後」的心聲,才貼身感應他們的憂慮。尤其現在經濟不景,他們對前路的心慌,跟我城的年輕人沒有兩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