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難激發救世心 怒吼喝走戰禍

逃難激發救世心 怒吼喝走戰禍

阿赫蒂薩里大半生人在戰亂地區斡旋,很大程度是他童年時因戰禍,飽嘗做難民之苦,激發起他立志長大後做和平的推手。他形容調停衝突是一種藝術,必要時也會在談判桌上怒吼,震懾對手。
1937年6月23日,阿赫蒂薩里在芬蘭小鎮維普里(Viipuri)誕生,父親是軍人。小鎮生活很寧靜,但兩年後芬蘭與蘇聯爆發戰爭,芬蘭慘敗,要割讓維普里。阿赫蒂薩里一家與40萬難民,被迫遷徙到其他城巿。漂泊中的惶恐不安,在弱小的心靈留下烙印。2000年他在日內瓦演講時,憶起往事說:「當年我很小,但逃難的過程對個性造成極深的影響,令我對難民的境況特別敏感,也解釋了我為何參與調停工作。」
1960年,他跑到巴基斯坦當小學教師,在那裏擴闊了國際視野。重返芬蘭後他加入外交部,1973年以36歲,成為芬蘭歷來最年輕的外交官,先後被派駐坦桑尼亞、贊比亞等非洲國家。這段時間建立的人脈,成為他在1990年促成納米比亞獨立的基礎。

扯下桌布逼對手就範

懂得五國語言的他,不但在外交部扶搖直上,還多次擔任聯合國特使調停非洲事務。1994年芬蘭經濟衰退,國內政客支持率大跌,阿赫蒂薩里在社會民主黨游說下,回國競選總統,以些微票數勝出。不過芬蘭總統是虛位,加上阿赫蒂薩里始終熱衷國際事務,2000年任期屆滿後,他就拒絕競選連任,重返國際舞台。
非洲、歐洲、亞洲,都有阿赫蒂薩里斡旋的足迹。他說談判「是一門藝術」,不能蕭規曹隨,每個衝突都要個別處理。據說他在1999年游說南斯拉夫總統米洛舍維奇撤出科索沃時,一手扯下桌布,令杯、碟、水壺、湯匙全部摔到地上,然後怒吼:「如果你不接受,這就是塞爾維亞的下場!」米洛舍維奇最後乖乖就範。
在背後支持着阿赫蒂薩里的,是結婚40載的太太埃娃(Eeva),還有當音樂人的兒子馬爾科(Marko)。阿赫蒂薩里早就獲得多項榮譽,包括納米比亞榮譽公民,今年較早前也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頒授和平獎。
德新社/路透社/美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