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距離照慳電膽會曬傷<br>專家:勿在30厘米內留逾一小時

近距離照慳電膽會曬傷
專家:勿在30厘米內留逾一小時

【本報訊】長期近距離接觸慳電膽,可能增加患皮膚癌風險。英國健康防護局的測試發現,市面17%不連外罩慳電膽的紫外線水平高於安全標準,部份強度更等同陽光,建議市民勿在慳電膽30厘米範圍內逗留逾一小時。本港業界人士建議市民選購附有阻隔紫外光外罩的燈泡作為枱燈。 記者:白琳

歐盟計劃2010年起禁用屬鎢絲燈泡的白熾燈,鼓勵市民使用慳電膽,有望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量。但英國健康防護局的測試發現,53款不連外罩慳電膽中,有9款發射的紫外線UVC水平高於安全標準。20款連外罩的燈泡則全部達標。

或增加皮膚癌風險

當局警告,若皮膚距離最多紫外線的燈泡樣本僅兩厘米,等同受太陽直接照射,使皮膚泛紅,症狀類似曬傷,可能稍微增加患上皮膚癌的風險。
當局又指,UVC對基因的破壞力比UVA及UVB更強,強度高的UVC燈更可用作醫院的殺蟲燈。當局建議長期在枱燈下工作的人士,包括首飾工匠及汽車維護員,勿在距離慳電膽30厘米範圍內逗留逾一小時。
港九電器工程電業器材職工會技術總監孫名林表示,不同種類及品牌的慳電膽發射的紫外光強度迥異,但上述研究反映連外罩的燈泡較安全,建議可用作枱燈。一般燈泡的直接照射範圍約一米以內,他相信安裝在天花的燈泡對健康影響較小,「枱燈長期照住塊面,用冇罩燈膽會危險啲;大廳吊燈起碼離地幾呎,有冇罩都得。」
本港皮膚科專科醫生馮偉傑指,醫學界只確定皮膚癌主要與UVB有關,由於UVC所佔陽光比例遠低於UVA及UVB,目前難以評估UVC對皮膚的影響,包括誘發皮膚癌的風險。

話你知:選有罩燈膽較安全

市民選購燈泡時,可從光線顏色判別紫外線強弱。港九電器工程電業器材職工會技術總監孫名林解釋,慳電膽的光線偏向純白色,波長較低,因此紫外線較強。鎢絲燈泡的光線則偏向米黃色,波長較高,紫外線相對較弱。
他又指,市面有白燈和黃燈的慳電膽,理論上白燈的紫外線強度,高於黃燈,但最終應視乎燈泡的製造物料。市民除了憑光線顏色辨別,也可選用附有阻隔紫外線外罩的燈泡,「慳電膽用唔同物料,射出嚟嘅UV強度又會唔同,但係冇一隻牌子標籤會寫到明,所以揀有罩嘅燈膽就最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