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通過救市方案並未能對金融市場帶來穩定作用,全球股市繼續尋底,即使多國聯手減息,個別市場反應依然冷淡,反映投資者信心薄弱,對利好消息不寄予樂觀,對利淡消息則相當敏感,令大市出現易跌難升現象。
自從美國金融機構出現信貸問題以來,市場上分分秒秒均有新消息,一般投資者極有可能消化不來,就連慣於不斷接收新資訊的筆者來說,也開始感到有點疲累。尤其當任何機構或政府出招拯救,但市場仍是不領情的照樣下跌,令疲累與悲觀一併交集。
今次金融海嘯引發的問題及影響,筆者已非單純關注股市每日的上升或下跌,而是事件對經濟層面的影響。過去一星期,本港銀行同業拆息持續高企,東亞銀行(023)發生提款人潮之後,金融機構也更加審慎,不願向外拆出資金。與此同時,銀行亦緊盯客戶貸款的情況,加緊追收或收縮向企業的貸款,令逐步有更多企業因為資金周轉問題而被迫結業,這些消息令筆者更感不安。
上周恒指一下子失守9月18日的低位16283點,大市由高位已調整逾五成,投資者已有一定的心理準備,即使現時入市撈底,料亦作出長線或短線的兩手準備,因此,大市雖仍有下跌空間,但作為參與股票買賣的人來說,對現時市場仍存在的變數應有足夠的心理準備及承受風險能力。相反,由金融機構信貸、股市、滙市等問題而擴散對經濟構成影響,有較多人士受拖累,進一步影響整個投資市場及社會環境的情緒。
再跌一成買優質銀行股
對於一些負債較重及流動資金緊絀的公司,面對銀行收緊信貸的壓力更大,本港上市的成衣生產及零售企業──佑威國際(627)正式被債權銀行申請將其清盤,集團一向以生產成衣為主,近年積極拓展本身的銷售店,擴展步伐迅速,但卻遇上經濟環境逆轉,銀行收緊信貸便令企業周轉出現問題。
可以預期,佑威只是其中一個例子,若金融海嘯問題仍未明朗,企業因為銀行收緊信貸而受牽連的個案也將增加。因此,當前不論從股市或經濟角度來看,銀行資金回復正常才可令投資及消費市場情緒穩定下來。
基於銀行本身面對資金緊絀及貸款風險偏高的情況,現時吸納銀行股仍面對企業呆壞賬增加的潛在風險,而建設銀行(939)更面對策略性股東──美國銀行沽售所持建行股份之陰影,現階段仍應暫時忍手,而本港經濟轉壞亦對本地業務為主的銀行股不利,可靜候股價再調整一成才吸納工行(1398)、滙控(005)及招行(3968),高負債企業暫不宜沾手。
熊麗萍
滙業財經集團證券部主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