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金融海嘯蹂躪歐美後,狂潮已殺入亞洲,全球政府急忙救市。特區政府評估最新形勢後,確定本港金融業仍然凶險,現正部署「銀紙長城」以抵擋海嘯衝擊。首先,港府要求本港銀行業預留足夠資金,一旦海嘯殺到可供應付客戶和資金流轉;繼而政府首次預留外滙基金約5,000億元,準備隨時力撐銀行業,包括注資,甚至收購。有學者指5,000億元救市只是杯水車薪,姿態居多,旨在增強市民信心。記者:呂焯均、黃偉駿
財政司司長曾俊華前日預警現時只是金融海嘯的前奏,真正風暴未到。政府高層消息說,金融海嘯首先衝擊美國銀行及保險業,現時海嘯巨浪衝至亞洲,曾俊華與金融管理局總裁任志剛檢討最新形勢,認為本港金融業形勢仍然凶險。
較早時海嘯前奏已令香港友邦保險及東亞銀行分別出現信心問題及擠提風波,幸瞬即平息,避過一劫。現時本港保險機構以歐洲資本為主,財政穩健未有危機。銀行方面,財政上亦健全,近月銀行已留力迎海嘯,包括收緊借貸,避免借貸隨時變壞賬,借貸策略寧願傾向保守,「銀行𠵱家唔會催谷貸款,今年納稅人要借錢交稅都可能難啲,或者息高啲。」
港府認為有需要加強本港金融體系的抵抗力,正與金管局部署築起「銀紙長城」,應付這場深不見底的海嘯狂潮。政府已提醒銀行預留足夠資金,消息說,本港銀行存款與貸款比率一向較外國謹慎,外國銀行吸收100元存款,會借出逾100元,但本港銀行只會借出80元,故銀行資金基本上充裕。
港府又配合各國政府動用儲備救市的做法,金管局首次調動巨額外滙基金,預留可動用的資金約五千億元,用以支援銀行,「𠵱家有萬幾億資產,預留幾千億打仗冇問題」。若海嘯衝擊本港金融機構,即是說再有外國金融機構爆煲,導致本港銀行的投資出現巨額損失,資不抵債,又或者出現公眾信心問題,銀行需要資金,「銀紙長城」將會發揮作用,可以即刻出台救市。
對樓市衝擊不大
本港股市已被打殘,另一條本港經濟命脈樓市亦逐步下滑,令港人擔心樓市再跌入無底深潭。不過,港府估計樓市的波幅不會太大,因為過去幾年樓市以豪宅升幅為主,中小型單位較小,故今次樓市雖受衝擊,應不會重現97年泡沫爆破令大批小業主慘變負資產的情況。
財政司司長辦公室發言人回應記者查詢時證實,一旦有需要,政府會動用外滙基金穩定本港金融業,例如注資和購入股權,但有關措施是防禦性質,現階段毋須運用外滙基金。
浸大財務及決策學系副教授麥萃才指,預留5,000億元外滙基金是「杯水車薪」,「大銀行資產值幾萬億,你預留幾千億邊度夠?連早前被謠言所困的東亞銀行(資產值4,000億港元)都唔夠啦。」他相信政府的構思是針對中小型銀行,「但係本港嘅中小型銀行,多數有外資或中資做大股東,啲大股東唔通會見死不救咩?」
「只係一種姿態」
他建議一旦銀行出事,港府應該要做的是動用公帑保障小存戶利益,「政府只需要接管銀行,唔應該注資,由銀行自己承擔番風險。」
嶺南大學經濟系教授何濼生認為,一旦本地銀行出現問題,政府「注資」的做法比「接管」更恰當,「5,000億坦白講唔係好多,但香港銀行一向健全,預留儲備其實只係一種姿態,增強市民信心。」
浸會大學經濟系副教授巫伯雄指出,「港府應該仿效歐美政府,果斷直接注資入問題銀行做大股東。如果唔理,日後出問題,就算再多10倍嘅外滙基金都救唔番。」
香港外滙基金資產值
2008年中 資產總值:14,039億港元
2007年 資產總值:14,170億港元
2006年 資產總值:11,767億港元
2005年 資產總值:10,668億港元
2004年 資產總值:10,619億港元
2003年 資產總值:10,116億港元
2002年 資產總值:9,551億港元
2001年 資產總值:9,791億港元
2000年 資產總值:10,234億港元
資料來源:《蘋果》資料室
話你知:外滙基金用以穩定港元
香港外滙基金是香港政府的財政儲備,設立於1935年。外滙基金的法定用途由《外匯基金條例》規定,首要用作穩定港元滙率;其次用途是維繫貨幣與金融體系的穩定和健全發展,以保持香港的國際金融中心地位。外滙基金由金融管理局負責管理和投資,投資所涉及的貨幣和工具類別多元化。至今年9月,以外滙基金當中的外滙儲備計,總資產值為12,527億元,全球官方儲備排第九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