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細節,我常覺得,一個文化的成熟度,在乎細節的經營。像一段關係,也需要點點滴滴的日常經營,才能經得起考驗,就如編織毛衣,環環扣連線拉着線編出美麗的圖案。
茶餐廳文化之能成為香港文化與日常飲食重心,看似是粗枝大葉的大眾食店,其實由許多細節鋪砌而成。咖啡店則不然,宜細不宜粗,否則就是速食店了。
美式咖啡店,那一系列美式系統與規格,也是有一些細節的,只是風格跟歐洲或日式不一樣。
銅鑼灣某大型商場,每層角落都開了一家咖啡店。反正是給那些逛街逛累了的消費者歇腳之地,也不能期待是甚麼賞心悅目的咖啡店。美式咖啡店的明朗風格也很合適,休息夠了再去血拼也罷,不是甚麼咖啡時光勝地。但近期一家法式名牌店進駐,前幾天和朋友路過順便試試,失望得很。假若在巴黎開店弄成這個樣子,早就給品味衞道之士罵死了。
最怕就是這樣,以為只要打着法式風情就可,放幾張似模似樣的桌椅與播點法文歌,就讓別人付出高消費,結果不是那回事,連最基本的咖啡也不好。一買一賣你情我願本來沒甚麼,問題是營商理念太高姿態,顧客消費起來落差太大可不妙。
如果是普通品牌尚可將就,偏偏是名牌,難免有點可惜。說痛心是言重,但真的記起多年前首趟訪巴黎,巴巴趕去專注賣時裝的總店朝聖,在那條街上初體驗了甚麼是法式甜美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