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蹤細胞動向 有助治頑疾

追蹤細胞動向 有助治頑疾

本港學者指出,螢光蛋白技術對生物化學研究有革命性貢獻,讓科學家可以追蹤細胞和蛋白的移動和變化,然後將研究成果,用於醫學、藥學和生物技術上。
香港大學化學系教授林李家宓指出,今屆三位諾貝爾獎得主的研究成果,標誌着螢光蛋白技術不同階段的發展:首先,下村修把有綠色螢光的蛋白,由水母身上分離出來。接着,沙爾菲證明,螢光基因可與其他基因連起來。最後,錢永健造了不同顏色的螢光基因。林李家宓解釋,以前科學家根本無法觀察細胞在一種生物上的移動、發展和死亡;為細胞添上顏色後,科學家就可以追蹤、觀看到細胞活動,「生物研究界現在沒有一個人不用螢光蛋白技術」。
中文大學生物化學系教授徐國榮指出,螢光蛋白技術有三方面的應用:首先是成長學,讓科學家可以直接看到細胞的成長過程,若將螢光基因連接到腦細胞,就可觀察其發育和死亡過程。其次是有助癌症研究,用螢光標示出癌細胞,可看到癌細胞擴散情況和過程。第三是幹細胞研究,將螢光基因連接到幹細胞,可觀察幹細胞怎樣變成不同器官,有助研究柏金遜症的治療方法。
徐國榮說,若沒有螢光蛋白技術,科學家只可透過一張張照片,有限度觀察細胞變化,有了螢光蛋白技術,就像「睇片」一樣。
本報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