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毒奶事件令市民聞腎石色變,原來除三聚氰胺外,經常食用含高草酸的食品或飲品,例如花生、果仁、汽水、濃茶及咖啡等,都會增加生腎石風險。有泌尿科醫生指出,將汽水當水飲的小朋友,或經常於高溫環境下工作、大量出汗又少飲水的人士,例如廚師、司機、建築工人等,均是腎石高危一族。 記者:梁德倫
泌尿科專科醫生李燦榮指出,本港估計每10人就有1人患腎石,男女比例約三比一,肥胖人士患腎石風險則較體重正常人士高約一倍。腎石形成是因為尿液或腎臟中物質,例如草酸鈣、磷酸等過多,經積聚及沉澱後會形成晶體,即腎石,而八成腎石都屬草酸鈣石,其餘為尿酸石及磷酸石。
每日至少飲水2.5公升
腎石與飲食習慣有密切關係,李燦榮表示,經常進食花生、果仁、朱古力、熟菠菜,飲用汽水、濃茶及咖啡等,並且不喜歡飲水,食品的高草酸含量因未能透過飲水分解,進而形成腎石;故市民每日應保持飲用最少2.5公升清水,令尿液維持淺黃色,多飲水也有助冲淡體內的草酸鈣含量。飲用偏酸的梳打水及檸檬汁等,都有助抑制腎石,因為所含的檸檬酸鹽可控制腎石形成。
他表示,曾有一名20多歲的年輕男士,每天下班後也會飲啤酒和食花生,結果有一天突然腎臟位置出現劇痛,證實因腎石阻塞輸尿管,須緊急以內窺鏡微創手術將腎石擊碎,現已康復。
排汗多又飲水少的人也是患腎石高危族,李燦榮表示,例如長期在戶外工作的建築工人及廚師等,都會受工作環境影響,經常流汗,若未能補充足夠水份,也會因乏水而腎石;估計約兩至三成腎石病人都是來自有關行業。
李燦榮解釋,並非所有腎石患者都有明顯症狀,九成患者的腎石體積都小於1厘米,可隨尿液自然排出體外,但由於輸尿管僅約闊3毫米,若腎石體積過大會阻塞輸尿管,令患者出現背痛及痙攣性劇痛等,排尿也會困難和灼痛,甚至有血尿和尿液混濁情況,嚴重可引致發炎,甚至腎衰竭。一般而言,輸尿管阻塞約四周後,腎臟就會出現衰竭狀況。
他又提醒市民若經常服食鈣片、維他命C及D等補充營養產品,應於進餐時同時服食,可隨食物在腸臟中結合,並被吸收和分解,若分開進食,由食物殘留在體內的草酸,便會與鈣片或維他命C及D結合,易形成大量草酸鈣,增加腎結石風險。
含高草酸食物及飲品
‧濃茶及咖啡
‧花生
‧果仁
‧汽水
‧士多啤梨
‧楊桃
‧熟菠菜
‧蘆筍
‧朱古力
資料來源:李燦榮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