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論:歐盟畏首畏尾將禍及全球 - 盧峯

蘋論:歐盟畏首畏尾將禍及全球 - 盧峯

上世紀二十年代德國出現嚴重的通貨膨脹,剛從一次大戰瓦礫中站起來的德國人被弄的焦頭爛額,大批家庭的積蓄一夜間化為烏有。當時的威瑪政府(WeimarRepublic)發行的貨幣面值非常驚人,一般使用的貨幣每張面值是五千萬馬克,最大面額的紙幣是一百萬億馬克。由於通脹太厲害,貨幣貶值太快,不少德國人在冬天索性把紙幣丟進壁爐作燃料,因為這比燒柴還要便宜!
經過這一段慘痛的經驗後,德國人及二次大戰後的歷屆德國政府下定決心維持幣值穩定及壓抑通脹;即使失業率長期高企,即使四百萬人失業,德國央行依然維持高利率政策以對抗通脹。隨着德國成為歐盟及歐元區的核心,這種維持強勢貨幣及強硬對付通脹的態度成了歐盟及歐元區經濟體的主導思想。
很不幸,這套金科玉律在一般經濟狀況下才適用,在應付突然而來的經濟危機例如近期的金融海嘯卻顯得綁手綁腳,卻顯得落後於形勢,並令歐洲的危機不斷深化,絲毫看不到有穩定下來的迹象。以昨天為例,跟歐盟關係密切的冰島因金融海嘯而瀕臨破產,部份避過第一波海嘯衝擊的大型銀行則傳出要政府出手襄助的消息,結果市場人心更為虛怯。
誰都知道,應付金融危機最關鍵的一條是盡快穩住市場及投資者信心,盡快阻止危機蔓延擴散。前聯儲局主席格林斯潘八七年股災後迅速為市場注入大量資金及減息就成功化解了一場風暴。而在今次金融海嘯中,美國財政部及聯儲局的多項空前措施包括八千億的救市基金雖然來的有點晚,但至少讓美國的金融機構有喘息的機會。

偏偏歐盟這個超級經濟體卻受困於對抗通脹為先這個金科玉律,在救市及穩定信心方面始終拿不出一整套方案來,有的只是口頭上的聯合救市聲明,一點真金白銀也沒放在枱上,更沒有明示暗示將放寬銀根紓緩危機。部份重要成員國如德國、西班牙更強調應由各國自行解決本身金融系統問題。
然而歐盟各國經多年融合已成了唇齒相依的命運共同體,金融機構之間的合作及分工非常密切;個別國家的金融機構出事便會迅速波及其他地方的銀行,令整個歐盟都受影響。像這樣的危機,個別國家怎麼應付得了呢?而且,不同國家採取不同措施救市只會產生更大的動盪及混亂。試想想當德國政府決定為國內存款提供百分百擔保時,其他國家的銀行存戶便可能把存款轉到德國的銀行,變相令非德國銀行的存款流失,變相令非德國銀行面對更大的資金壓力。這不是弄巧反拙嗎?
金融海嘯在歐洲引發的危機正不斷擴大,倒下的骨牌正不斷增加,情況甚至比美國還要惡劣。若果歐盟主要成員國及歐洲央行還要死抱對抗通脹為先這個金科玉律,不肯大手筆救市,不能採取有效的聯合行動穩住市場信心;那歐盟內部將會有更多銀行及金融機構倒閉,將有更多歐盟或歐洲小國面對破產危機,最終令歐洲經濟及全球經濟受害。事實上連形勢不算太惡劣的澳洲也已決定大幅減息一厘穩住市場及經濟,歐盟各國政府、歐洲央行還等甚麼呢?
周一至周六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