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面對雷曼迷債引發輿論炮轟政府財金高官的強大壓力,加上要拆掉苦主周三圍堵立法會的燃眉炸彈,當局昨突然施展一招以快打慢,拋出讓雷曼苦主金蟬脫殼之計,透過分銷銀行按市價估值抵押品,從而向債主回購迷債。此舉表面上看似為連日來的膠着局面帶來破冰之旅,但實際上暗藏風險,短期糖衣不排除換來長期隱疾。
剩餘價值為「過期」數據
據悉,現時搶先披露的抵押品剩餘價值估算,只是作為撫平債主的魚餌,但有關水平是9月中市場報價時的「過期」參考價,該水平與銀行最終委任獨立估值行,完成估值時的現價,很大機會存在頗大差距。按目前市況計算,銀行完成估值並向債主回購債券,最快也要一個多月時間,有關抵押品實際剩餘價值,屆時極有可能顯著低於政府昨日發放消息的水平。
當局亦要銀行在完成估值、迷債苦主獲銀行回購款額「落袋」後,至債券抵押品最終面臨清盤的期間內(可能長達1年或以上),為抵押品估值跌價的差額「包底」,升值則回吐予債主,方案精神屬輸打贏要,銀行界認為,此舉形同為原來以市場化經營的銀行業營運前景,加添政治風險的新元素。
目前金融市場秒秒變天,銀行指出,跌價風險隨時可以是剩餘價值降至零,銀行減值撥備勢必因此增加,盈利表現將雪上加霜,最終是侵害股東權益,本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不排除會受到劫後創傷。
由於銀行前線被指涉嫌不當銷售,作為銀行監管把關人的金管局,連日受千夫所指,據了解,金管局吸取了市場意見精髓後,昨日以行軍速度向政府獻計,按抵押品市值,由分銷行回購迷債的補救方案,而迷債苦主獲償的金額,在銀行包底下「有升無跌」,相信有助暫時紓緩債主的波動情緒。
迷債債主當前最保險的選擇,自然是接受銀行回購方案,但抵押品升值續有「水收」的假設,畢竟是美麗的願景,歐洲金融機構接連美國出事,若稍後估值得出的實際剩餘價值,與政府估計的幅度大縮水,分分鐘再觸動雷曼債主的神經。